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60例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多支血管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70 ~ 84岁,平均(73.4 ±8.12)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蜕皮甾酮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Okabe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8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奥美拉唑钠组(B组)、蜕皮甾酮组(C组)、蜕皮甾酮联合奥美拉唑钠组(D组)。分别于灌胃治疗第7天、第14天后各处死一半大鼠,取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溃疡形态及愈合情况并测定溃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大鼠胃溃疡周边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结果:灌胃治疗第7天和第14天,大鼠胃溃疡指数A组>C组>B组>D组(P<0.05)。EGF及EGFR的表达及PGE2的含量均为A组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特点和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同期行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37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共搭桥74支,其中乳内动脉31支,大隐静脉43支.瓣膜病变中,二尖瓣合并三尖瓣病变19例,主动脉瓣病变3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合并三尖瓣病变15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16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18例.术后死亡2例,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术后主要并发症:急性肾功能不全5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愈合不良1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脑梗塞1例,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1、3、6、12月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均P<0.05);自术后3月起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EF)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 细致的围术期管理是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搭桥术成功及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为总结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同期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手术的应用方法和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3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病变(或同期三尖瓣病变)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切口手术,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经左心房切口显露二尖瓣,在二尖瓣前瓣环缝置换...  相似文献   
6.
双原发肿瘤是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同时或先后发生的起源于不同组织且性质相异的原发性肿瘤。笔者曾收治中段食管肌间微小平滑肌瘤合并胃体早期低分化腺癌患者1例,确诊时两种肿瘤均为早期,且早期胃癌以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甚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瓣膜病合并巨大心脏患者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围术期的相关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60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心脏(CTR>0.7)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无术中死亡,术后72h内死亡4例,术后12天死亡1例,死因分别为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心律失常69例,脑血管意外6例,肾功能衰竭3例,肺部感染4例,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老年瓣膜病合并巨大心脏患者,对于左房扩大所致的巨大心脏,并不明显增加手术危险;术前左室过大或过小,可增加术后死亡率并影响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 HSP90)抑制剂17-丙烯氨基-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AG)对甲状腺未分化癌(ATC)侵袭的影响,并探究HSP90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下游侵袭相关蛋白在ATC细胞中的分子机制。方法:本实验通过CCK8明确17-AAG对ATC细胞系8505c的药物IC50并确定进一步实验的药物浓度。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17-AAG对ATC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P)探索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CCK8提示经过不同浓度的17-AAG处理ATC细胞系后,17-AAG表现出对ATC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有浓度依赖性。根据CCK8试验结果,选取浓度0.5μM和1μM作用24h用于后续试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17-AAG对ATC细胞系8505c侵袭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17-AAG使ATC细胞系HIF-1α与侵袭相关蛋白MMP2和VEGF的表达降低。CO-IP结果提示HIF-1α与HSP90在ATC细胞中形成蛋白质复合物。进一步通过挽救实验证明过表达HIF-1α后,MMP2和VEGF的表达水平升高,从而减弱了17-AAG对ATC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结论:17-AAG可能通过调控HSP90与HIF-1α形成的复合物,使HIF-1α下调,导致侵袭相关蛋白MMP2和VEGF表达降低,来抑制ATC细胞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共6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Stanford A型5例,Stanford B型1例。所有患者均行药物治疗使血压及心率控制在合适水平。5例A型均予以药物保守治疗,1例B型因主动脉溃疡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住院期间本组6例患者均存活。6例患者影像学复查提示壁间血肿逐步缩小或主动脉龛影消失,恢复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院后平均随访8.5月,无明显胸痛或后背痛。结论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一种急性、可能致命的主动脉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极为重要。首选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早期通过有效的药物控制可减少外科手术的干预。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应注意主动脉溃疡的存在,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蜕皮甾酮(EDS)促进兔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免,每只3个创面,随机标记为A、B、C,分别设为空白对照组(A组)、云南白药组(B组)及EDS乳膏组(C组).随机选取10只兔,观察各组创面愈合率和愈合时间.其余30只兔分别于造模后4、8、12 d处死,取标本,每次10只.观察组织病理学指标,检测创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创面周边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结果:C组和B组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A组(P<0.01).造模后4 d,各组创面愈合率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后8 d及12 d,C、B组的创面愈合率、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高于A组(P<0.05).造模后4、8 d及12 d,C组的EGFR和bFGF的表达最高.其次是B组,A组最低(P<0.01).结论:EDS能促进兔实验性皮肤创伤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诱导EGFR和bFGF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