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TanⅡA药效靶点和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靶点,并将二者的交集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对主要交集基因-信号通路进行可视化分析。选用THP-1单核细胞株经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诱导为贴壁的巨噬细胞后,分为M0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组、TanⅡA+ox-LDL组及ox-LDL+HDAC3 siRNA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实验及qRT-PCR技术检测TanⅡA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方向的改变及HDAC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TanⅡA药效靶点和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靶点有23个交集基因,选取排序靠前的20条信号通路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主要富集于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力和TNF信号通路等。其中,JUN、FOS、RELA、NFKBIA四个交集基因参与巨噬细胞极化的信号通路调控。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实验及qRT-PCR结果显示ox-LDL可诱导M0巨噬细胞CCR7和CCL2表达显著升高;与ox-LDL组相比,TanⅡA预处理的M0巨噬细胞经ox-LDL诱导后HDAC3、CCR7及CCL2 mRNA表达均下降,和ox-LDL+HDAC3 siRNA组结果一致。结论 TanⅡA能有效地阻止ox-LDL诱导巨噬细胞往M1方向极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HDAC3表达介导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了解血小板活化百分率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运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的表达量,运用Clause血凝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①病例组血小板CD62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血小板CD62P表达量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高血压2级、3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血压1级(P<0.05)。③高血压高危、极高危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及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于中危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6)。中危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血小板CD62P表达量在高血压高危组、中危组明显高于低危组和对照组(P<0.01),且高危组高于中危组(P<0.05)。⑤CD62P与收缩压(r=0.59,P<0.01)、舒张压(r=0.43,P<0.01)有正相关关系。结论高血压患者特别是高血压高危、极高危组较正常健康人血小板CD62P的活化百分率明显增高,且CD62P的活化百分率和血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不同稳定程度患者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23例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ACS组)患者、27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组)患者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以及55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清MPO、肌钙蛋白T(cTn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主要指标的水平,同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CS患者血清MPO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尤以STEACS组增高更显著,并随着血清MPO的增高,发生ACS的风险越大,血清MPO水平最高四分位组发生ACS的OR是最低四分位组的4.6倍(95%CI:1.6~13.4),而且比hs-CRP和绝对中性粒细胞数(ANC)预测发生ACS的风险更强;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各组之间血清MPO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nT<0.1μg/L患者占74.7%,且其中血清MPO水平最高四分位组发生ACS是最低四分位组的4.9倍;MPO与hs-CRP、ANC无明显相关关系,是ACS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MPO水平与ACS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尤其当cTnT水平较低时,它能早期独立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细胞膜表面离子通道功能的异常是出现心律失常的关键。探讨心律失常疾病中心肌细胞如何作用于离子通道,蛋白质以及这种蛋白质如何转运,识别相关的通道及转运蛋白和多个亚单位的基因编码,了解调节离子通道的功能,控制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的心律失常产生机制的进展,对引起离子通道电流的多家族性及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具有重要意义。1心律失常离子通道蛋白质转运的分子生物学1.1离子通道蛋白质转录、翻译和修饰调控细胞表面离子通道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基因转录阶段和mRNA稳定性方面。由一个单基因转录的正常mRNA拼接方式和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药甘松挥发油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甘松挥发油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的影响,探讨甘松挥发油在离子通道水平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急性酶解法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甘松挥发油对L型钙通道的影响.结果 浓度为3,5,10,20,50 μg/g甘松挥发油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型钙电流,在浓度为10μg/g时,给药后电流密度抑制约为(45.7±3.5)%(n=5,P<0.01), 可使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电压曲线上移,但激活电位、峰电位及反转电位无改变;使激活曲线向正电位方向变化,V1/2从(-5.47±0.50)mV右移至(-2.77±0.49)mV(n=5,P<0.05);使失活曲线向负电位方向变化, V1/2从(-20.82±0.48)mV左移至(-29.44±1.03)mV(n=5,P<0.05).结论 甘松挥发油可通过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大鼠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电流,使I-V曲线上移;使激活曲线右移,使失活曲线左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54例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进行监测,并与34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 两组心率变异性(SDNN、SDANNIndex和RMSSD)和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而且冠心病组中DCG显示伴有ST段改变组与不伴ST段改变组比较,心率变异性(SDNN、SDNNIndex、RMSSD和PNN50)和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增加,DCG中伴有ST段改变的患者更为明显,同时地说明心肌缺血越严重,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越明显,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结合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胸闷或胸痛怀疑CHD的患者50例,应用TDI测量静息状态下以及多巴酚丁胺峰值负荷状态下左心室前壁中段收缩峰值速度(Vs),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左前降支狭窄程度是否≥50%分为左前降支狭窄组(LST组,17例)与左前降支非狭窄组(non-LST组,20例).结果左心室前壁中段Vs在静息状态下LST与non-LS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巴酚丁胺峰值负荷状态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Vs增加幅度2组相比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DSE结合TDI是诊断CHD有价值的定量分析方法,DSE在诊断CHD时的敏感性、准确性明显优于静息状态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8.
无创及有创中心动脉压测定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性、有创性测量所得的中心动脉血压与外周动脉血压(SBP)的一致性,了解中心动脉血压无创性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作冠状动脉造影的50名患者,据有无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将患者分为患病组和对照组,采用无创性中心动脉血压(NCSP)测量仪测量受试者的SBP和NCSP,同时用导管测量受试者升主动脉根部的有创性中心动脉血压(CSP)。结果各组NCSP与CSP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呈正相关性(P均〈0.01)。各组SBP与CSP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均呈正相关性(P均〈0.01)。各组CSP与动脉收缩压增强指数(AI)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NCSP与CSP正相关,可以代替CSP。NCSP反映机体血压变化的敏感性强于SBP。中心动脉血压与AI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年11月~2006年6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中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测量其腰围、脖围、血压、空腹甘油三脂(TG)、空腹高密度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以及尿酸、hsCRP等生化指标,并登记询问其生活习惯,家族史等情况,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另外选取50例健康成人(男30例,女2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脖围。结果住院病人中男性患者84例(69.90%),女性患者36例(30.10%),其中大部分不运动或少量运动(82.52%);男性患者的腰围均值为(98.69±6.46)cm,脖围均值为(39.71±5.31)cm,女性患者腰围均值为(96.40±4.19)cm,脖围均值为(35.75±1.93)cm;男性对照组脖围为(36.71±1.79)cm,女性为(33.22±2.06)cm,P<0.05。在5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中,冠脉造影阳性患者35例(70.27%),冠脉造影阳性者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19例(38.46%),冠脉造影阴性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3例(18.18%);随着代谢综合征病程的延长,冠脉造影阳性率逐渐升高,P<0.05。结论男性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女性患者,代谢综合征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者,脖围可能是一个简易的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国内外医疗仪器的发展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但主要集中于诊断方面,用于治疗仪器极少,本仪器目的是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材料与方法:本仪器是综合临床成功经验设计研制,程序结合实验中数学模型汇编,通过在线闭环自动检测,直接、快速、连续、高密度地采集血压,肺毛细血管契压(PCW)、心率等重要生理参数,经压力传感器、A/D转换卡实时连续地输入计算机,通过用户界面人机对话,由医生选择药物,经数学模型及程序的运算,D/A转换器输出指令经输液器控制给药量,药物在机体反应及时、迅速地反馈回计算机,计算机不断更新计算结果,以此调节给药速率及剂最。此外该系统还有监控、报警、故障自诊断、智能化运行等特点。结果:通过八只犬的实验表明。计算机取样及时、准确、快速。给药结果证明能按照预期设计要求达到治疗目的。结论: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从收集病人数据到决定准确的给药节反馈过程太长,还有不少人为及计算的干扰和误差,因此抢救成功率极低。该系统从获取血压变化到多次反馈调整给药整个周期短、计算准确,疗效可靠。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抢救危重病人的仪器,目前该仪器仍待进入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