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12月658例(男296例,女362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物性肝炎发生率24.9%,男性少于女性,HBV感染组高于非HBV感染组;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大约90%的患者发生在用药后3个月内。结论年龄、HBV感染是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女性患者及HBV-DNA阳性患者更易出现药物性肝炎,对于此类患者需密切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和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收治的32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超敏反应患者(简称“超敏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预后,并与同期发生过敏反应但非超敏反应(简称“非超敏组”)的32例患者进行比较.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超敏组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皮疹、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简称“临床症状”).超敏组临床症状出现[(18.36±7.54)d]早于非超敏组[(25.73±5.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1).住院时间[(34.23±9.37)d]长于非超敏组[(16.71±5.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P<0.01).超敏组患者肝肾功能[总胆红素(TBIL)(122.36±75.74)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57.43±11.29)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389.55±68.46)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94.81±53.72)U/L,血肌酐(Scr)(155.27±86.43) μmol/L,血尿素氮(BUN)(9.39±6.72)mmol/L)]损害严重于非超敏组[TBIL(18.35±7.16) μmol/L,DBIL (8.78±3.42)μmol/L,ALT (40.21±22.57)U/L,AST(38.77±14.86)U/L,Scr (89.12±29.37) μmol/L,BUN (5.28±1.7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73、23.40、27.39、25.99、4.09、3.34,P值均<0.01).超敏组血小板(PLT)[(31.35±12.82)×109/L]低于非超敏组[(153.48±64.1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6,P<0.01).结论 超敏反应患者起病急,过敏反应严重,多表现为多脏器功能损伤,有一定的死亡率,应引起从事结核病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患者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7月在我院内一科、内六科收治的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标准(WS288-2008 )初治患者,抗结核药的治疗方案均含HRZE,且出现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肺结核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平均住院天数、SDS评分、SAS评分。结果 在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其治疗依从性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其平均住院天数显著比对照组低。结论 肺结核患者出院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者焦虑、抑郁心理问题,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于青  姜国强  刘  周燕红  张梁伟 《重庆医学》2021,50(5):784-786,790
目的 研究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表面分子CD69、CD40L的表达意义,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表面分子CD69、CD40L与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的关系.方法 筛选该院初治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超敏反应的患者60例为病例组,匹配同期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超敏反应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并分离PBM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s中Th1、Th2、CD4+CD25+Treg亚群及CD40L和CD69两种蛋白的表达.结果 病例组患者PBMCS中的CD4+IFN-γ+Th1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D4+IL-4+Th2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比例降低(P<0.05),细胞表面CD40L和CD69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在抗结核药物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抗结核治疗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评估拉米夫定在抗结核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符合条件的初治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护肝片和维生素C联合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拉米夫定组应用拉米夫定、护肝片和维生素C联合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结果 应用拉米夫定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明显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感染患者安全有效,为抗结核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策略.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外周血IFN-γ、IL-10的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时血清IFN-γ、IL-10的水平,探讨此类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变化及意义。方法:临床中选取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60例为药物性肝炎组和抗结核治疗2个月未出现肝损害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外周血IFN-γ、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药物性肝炎组[(36.41±5.01)ng/l]外周血IFN-γ水平与对照组[(19.78±4.97)ng/L]相比,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药物性肝炎组[(7.29±2.41)ng/L]外周血IL-10水平与对照组[(15.36±2.67)ng/L]相比,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用药时间与IL-10、IFN-γ的相关性分析,出现肝功能损害时服用抗结核药的时间长短与IFN-γ、IL-10水平无相关性(P>0.05)。(4)ALT水平与IFN-γ、IL-10的关系比较,随着ALT的升高,IFN-γ有上升的趁势,ALT<200U/L组与ALT200~400U/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400U/L组与ALT<200U/L组、ALT200~400U/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0有下降的倾向,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出现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紊乱有关。(2)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时使用抗结核药的时间长短与IFN-γ、IL-10水平无相关性;随着ALT的升高IFN-γ水平有上升的趁势,提示IFN-γ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DLST)诊断抗结核药物所致超敏反应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江西省胸科医院住院的初治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超敏反应的患者60例。同期选取本院初治肺结核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超敏反应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以药物激发试验(DPT)作为判定何种药物所致超敏反应的金标准;分析DLST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MB)、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所致超敏反应的诊断价值。结果 DLST诊断INH、EMB、RFP、PZA所致超敏反应的灵敏度分别为52.38%、50.00%、43.48%、58.33%,特异度分别为97.98%、99.09%、97.94%、100.00%。结论 DLST在诊断患者因何种抗结核药物所致超敏反应上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对指导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高发区。2008年原卫生部公布我国自然人群HBsAg阳性率为7.18%,依此推算我国有近亿人为HBV携带者。同时我国也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有研究报道,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较无合并HBV感染的单纯结核病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后更易出现肝脏损伤,且炎症程度也更严重。对于此类患者,往往导致治疗的中断、延迟或提前终止,易引起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或耐药。合理防治这类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引起的肝功能损伤,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观察抗HBV药物恩替卡韦对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HBV再激活的预防作用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背景 我国既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又是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大国,结核病合并乙肝很常见。从理论上来说,对于肺结核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抗HBV治疗或优化抗结核方案均可能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及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西省胸科医院、南丰县人民医院、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共青城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30例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记为肝损伤组),并根据性别、年龄、来源按1∶1匹配同期于四家医院完成抗结核治疗且未出现肝损伤的230例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作为对照(记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将肝损伤组患者分为死亡亚组和好转亚组,分析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受教育水平、酗酒史、乙肝e抗原(HBeAg)、HBV-DNA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情况、抗结核治疗方案、预防性护肝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HBV治疗〔OR=1.88,95%CI(1.55,3.04)〕、抗结核治疗方案〔OR=5.16,95%CI(1.90,14.02)〕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230例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中好转214例,死亡16例。两亚组患者合并感染情况、肝损伤发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情况、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HBV治疗〔OR=1.61,95%CI(1.13,2.28)〕、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OR=3.07,95%CI(1.45,6.49)〕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预防性抗HBV治疗、抗结核治疗方案是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影响因素,而预防性抗HBV治疗、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诸多肠道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大重要的疾病。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虽然肺结核的存在有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概率仍很高。有文献报道肠结核误诊率高达20~50%[1-2]。为提高肠结核的诊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6例曾被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误诊的16例肠结核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6~50岁,平均(23.6+12.5)岁,其中,6~18岁3例,19~35岁9例,36~50岁4例,19~35岁组占56.3%。病史2个月至4年。合并肺结核5例(31.2%),结核性腹膜炎3例(18.8%),腹腔淋巴结结核2例(12.5%),单纯肠结核6例(37.5%)。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10例,完全性肠梗阻1例,肠出血2例(1例消化道大出血)。所有病例在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及肠黏膜活检,均诊断为克罗恩病,并给予强的松、柳氮磺胺吡啶或美沙拉嗪(爱迪沙)治疗1~6个月。二、主要临床表现16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盗汗为主,其次为腹胀、呕吐,便秘。生育期妇女闭经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