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验证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配偶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轻中度抑郁状态受试者(脑卒中患者配偶)随机分为针灸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2例。针灸干预组采用针刺百会、神庭、四神聪、合谷、足三里、太冲以及悬灸神阙、关元、中脘,每周治疗2次,共8周;空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针灸疗法,仅给予养生及心理指导。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结束后自评抑郁量表评分(SDS)以及失眠严重程度分级人数。结果:两组治疗后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针灸干预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后针灸干预组失眠严重指数程度分级人数较治疗前改善(P<0.001),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干预方案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患者配偶)的轻中度抑郁状态具有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针灸医疗行为特点及对针灸医疗态度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取横断面调查方式,并在合理行为理论基础上结合团队焦点访谈法收集数据.结果:老年人会根据自身经验初步判断所患疾病是否适合针灸治疗及针灸治疗带来的疼痛等不适是否可以接受;同时鉴于中华文化“亲情关系”影响,老年人会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管床医生或亲人的建议决定是否接受针灸医疗.结论:老年人针灸医疗行为及态度影响是一系列主观和客观因素交叉影响结果,所以未来一方面应加大针灸在老年疾病中可能的临床优势病症研究及针对老年人的针灸操作手段研发,另一方面应加强针灸正面宣传,推广研究成果,从而推动针灸医疗在老年医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杨扬  赵雨  吕建琴 《华西医学》2012,(5):718-721
目的探讨阳性激发点推拿治疗对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3月-8月门诊确诊为足底筋膜炎的52例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阳性激发点推拿,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5次后的即时疗效率、日本骨科学会(JOA)足底治疗疗效评分、每次治疗后的疼痛面谱量化评分、3个月随访疼痛复发率等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连续治疗5次后,其JOA足底治疗疗效评分分别为(91.32±10.61)、(82.92±13.61)分,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8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面谱量化评分,治疗组在第一次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疼痛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人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性激发点推拿治疗法对改善足底筋膜炎引发的足底疼痛、步行不适等症状优于电针治疗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20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探讨影响患者选择针灸医疗的可能因素.被访者平均年龄63.14岁,被访前仅有66例曾体验过针灸医疗,136例表示生病时不考虑选择针灸医疗.被访后选择针灸医疗的意愿较被访前上升(P<0.05).患者对针灸医疗的认识主要有3种:不了解针灸医疗;针灸就是扎银针,能止痛;针灸是传统医学,疗效慢.患者对针灸医疗认识模糊,对针灸文化缺乏认同感.因此,尽快建立发展针灸品牌文化,通过对针灸文化的认同发展针灸医学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341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常住人口,且居住时间≥5年)采用横断面调查,填写调查表,数据收集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诊断要素相关资料,统计患者主要中医症状与体征分布、主要证候分布情况,并以性别(男、女)、偏瘫侧肢体(左、右)、年龄段(≤40岁、>40岁但≤70岁、>70岁)及病程(≤72 h、>72h)分类探讨影响证候分型的相关因素. 结果 40种中医症状与体征可分为风、火、痰、气虚、瘀和阴虚6类,其中包含症状与体征数最多的是气虚证,包含症状与体征数最少的是瘀证.1341例患者中中经络1073例,中脏腑268例.中经络的证候分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风痰阻络、阴虚风动、痰瘀阻络、气虚血瘀和痰热腑实;中脏腑的证候分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痰蒙清窍、痰热内闭.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72h患者多以风痰阻络证候为主,而>72h患者多以阴虚风动证候为主.右侧肢体偏瘫多以痰蒙清窍、痰瘀阻络与痰热内闭3种证候为主;而左侧肢体偏瘫多以风痰阻络与阴虚风动两种证候为主.结论 成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以风痰阻络、痰蒙清窍、阴虚风动证候为主,病程长短及肢体瘫痪偏侧部位可能对中医证候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温和悬灸长强穴对肛周脓肿术后换药疼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远红外线组,每组80例。艾灸组采用温和悬灸长强穴;远红外线组使用红外线灯照射长强区域。两组患者均在换药后进行10min治疗,共治疗8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面谱量化评级(assessment face scale,AFS)等于或小于2分所需时间、治疗后10min内疼痛缓解例数及每日换药后患者对两种治疗的意愿。结果:艾灸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远红外线组[第1天(11.5±3.9)min vs(17.8±3.8)min;第2天(9.4±3.6)min vs(15.2±4.3)min;第3天(7.8±2.7)min vs(14.3±3.2)min;第4天(6.4±3.3)min vs(10.5±2.9)min;第5天(5.9±2.9)min vs(11.2±1.9)min;第6天(5.3±2.2)min vs(8.8±2.3)min;第7天(5.4±1.8)min vs(9.2±2.1)min;第8天(5.1±1.4)min vs(9.5±2.6)min,均P0.05]。艾灸组第1至4天治疗后10min内疼痛缓解例数分别为74例、75例、77例、78例,明显多于远红外线组的63例、65例、68例、69例(均P0.05)。艾灸组治疗意愿评分优于远红外组(均P0.05)。结论:温和悬灸长强穴较之远红外线照射能使更多患者在更短时间内迅速缓解肛周脓肿术后换药疼痛症状,使患者更愿意采用艾灸治疗。  相似文献   
7.
吕建琴  潘慧  李宁 《华西医学》2013,(11):1726-173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在防治术后恶心呕吐(PONV)中的作用与疗效。方法通过对2012年6月收治的1例全身麻醉下行小脑血肿清除术后出现持续性恶心呕吐症状,后辅以针刺治疗好转的病例报道,就针刺治疗对PONV的穴位选择,刺激方式,介入时间等相关研究进行复习和总结。结果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在选取中脘、足三里(双)、内关(双)穴针刺治疗3次后(30min/次)明显减少,自诉恶心程度较前缓解,连续针灸6次后呕吐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目前有关针刺治疗PONV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干预是否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症肩痛的发生,初步探索长时间针灸随访研究的可行性。方法:300例符合研究标准并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针灸组和常规治疗组。针灸组150例,接受电针结合灸熨治疗和常规治疗,共4周;常规治疗组150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随访期末1、2、3、6、12个月时的肩痛发生人数,治疗4周进行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活动评定,随访期末6个月用改良Rankin修订量表评估相对独立患者人数及患者对针灸治疗认同程度。结果:治疗4周结束时,尽管肩痛发生人数及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活动评定两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灸组随访期末2、3、6及12个月肩痛发生人数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随访期末6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修订量表评估相对独立患者人数,针灸组多于常规治疗组(P0.05),针灸组出院后坚持针灸康复治疗人数较常规治疗组多(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针灸干预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肩痛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对改善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具有帮助作用,同时系统的针灸复诊治疗在对针灸学科专病专技建设方面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患某,男性,17岁,因“发现四脑室右侧孔区占位4月余”于2013年2月24日入院神经外科。查头部MRI提示:第四脑室右侧孔区占位:室管膜瘤?2月27日,患者在全麻下行小脑蚓部占位切除术。术中从枕部右侧正中旁人颅,切口约8cm,咬除寰锥后弓,取骨瓣约5cm×5cm。手术历时5h 10min,切除物活检:小脑半球节细胞胶质瘤(含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分)。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患者使用中医药疗法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医药学是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防治疾病理论的专业学问。与其他国家的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处境不同的是,由于中医药学的使用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二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所以中医药学是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在中国,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死亡率居各种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