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保障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全面推行教学精细化管理,同时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也在深入推进,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改进,然而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似乎还没跟上改革的步伐,还不能和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相呼应。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对学习进行精细化管理,它要求我们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则进行学习规划,在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PPV)治疗的眼内异物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2016-01-01/2019-01-01以眼内异物并行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105例105眼,对患者眼内异物的临床特征、PPV的疗效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统计分析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105例中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多来自于乡镇。异物类型以金属常见,共计62眼(59.0%),主要由Ⅰ区进入眼内(78眼,74.3%)。术中异物取出率100%。术前BCVA≥0.1的患者17眼,BCVA<0.1者88眼;术后BCVA≥0.1患者43眼,BCVA<0.1患者62眼,术后BCVA较术前BCVA有提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较差的BCVA、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是术后视力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改善大多数眼内异物患者视力。术前较差的BCVA、合并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是术后视力较差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向小红  周琦  田敏  唐敏  曹阳  吕红彬 《眼科新进展》2018,(12):1172-1175
目的 探讨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细胞功能障碍(corneal epithelial dysfunction,CED)的相关因素及其治疗疗效。方法 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患者231例(231眼)纳入本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眼部和全身合并症、手术方式、术中玻璃体内填充物及术后用药,分析CE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对术后发生CED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发病时间、治疗方案、恢复时间及疗效等进行分析。结果 231例231眼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患者术后发生CED 23眼,发生率为9.96%。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原因与术后发生CED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填充硅油、患者自身合并糖尿病及睑板腺功能障碍以及术后联合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均是术后发生CED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23例23眼CED患者发病时间为(26.82±13.08)d,经治疗恢复时间为(21.65±12.32)d;治疗后CED患者BCVA为(2.04±0.74)LogMAR,较治疗前BCVA[(1.85±0.75)LogMAR]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硅油填充、合并糖尿病、睑板腺功能障碍及局部药物毒性可能增加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CED的发生;CED患者经药物或联合角膜绷带镜或自体血清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灼烧技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CT)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并临床诊断为CT的患者20例为观察组,同期西南医科大学在校学生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招募的健康志愿者6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Toll样受体(TLR)-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中的TLR2、TLR4、NF-κB在外周血的水平,同时检测部分关键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5、IL-10及干扰素γ(INF-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外周血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CT患者灼烧治疗前血清中TLR2、TLR4、NF-κB、IL-4、IL-5、IL-10、INF-γ及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TLR2、TLR4、IL-4、IL-5、IL-10、INF-γ及TGF-β表达水平与NF-κB无明显相关性(P>0.05);灼烧治疗后血清中只有TLR2水平与NF-κB呈正相关(r=0.49,P=0.04),而其他检测指标与NF-κB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灼烧技术治疗CT后患者血清中免疫因子水平明显降低,其治疗CT的机制可能与TLR-NF-κB信号通路及该通路的关键细胞因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定量检测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和血清中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3(phospofructokinase-2/fructose-2,6-bisphosphatase 3,PFKFB3)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PFKFB3在PDR患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确诊为PDR拟行单眼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42例(42眼)作为试验组,并根据术前是否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进一步将试验组分为非注药组和注药组,纳入同期诊断为全层黄斑裂孔(full thickness macular hole,FTMH)及黄斑前膜(preretinal membrane of the macula,PRMM)的20例(20眼)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的玻璃体和血清标本,定量检测各组标本中的PFKFB3和VEGF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玻璃体中PFKFB3水平为(463.17±381.28)ng·L-1,明显高于对照组[(158.43±86.88)ng·L-1](t=4.919,P<0.001),试验组血清中PFKFB3水平为(153.45±83.78)ng·L-1,明显高于对照组[(92.72±32.42)ng·L-1](t=4.098,P<0.001)。非注药组患者玻璃体中PFKFB3水平为(797.29±387.44)ng·L-1,明显高于注药组[(257.56±181.49)ng·L-1](t=5.230,P<0.001),而非注药组血清中PFKFB3水平与注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9,P=0.501)。非注药、注药组和对照组患者玻璃体与血清中的PFKFB3水平无相关性(非注药组:r=0.194,P=0.471;注药组:r=0.071,P=0.731;对照组:r=0.254,P=0.279)。试验组患者玻璃体中VEGF水平为(1713.50±1386.90)ng·L-1,明显高于对照组[(205.52±92.93)ng·L-1](t=7.014,P<0.001);试验组血清中VEGF水平为(224.98±168.08)ng·L-1,明显高于对照组[(86.80±36.51)ng·L-1](t=5.082,P<0.001)。非注药组患者玻璃体中VEGF水平为(3399.72±510.06)ng·L-1,明显高于注药组[(675.82±242.57)ng·L-1](t=20.014,P<0.001),非注药组血清中VEGF水平为(373.40±174.23)ng·L-1,明显高于注药组[(133.65±73.10)ng·L-1](t=5.228,P<0.001)。非注药、注药组和对照组患者玻璃体与血清中的VEGF水平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非注药组:r=0.952,P<0.001;注药组:r=0.423,P=0.031;对照组:r=0.776,P<0.001)。非注药组、注药组和对照组患者玻璃体中PFKFB3与VEGF水平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非注药组:r=0.865,P<0.001;注药组:r=0.587,P=0.002;对照组:r=0.807,P<0.001),而在血清中仅注药组的PFKFB3与VEGF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444,P=0.023)。结论 PFKFB3可能参与了PDR的发生发展过程;VEGF可能通过上调PFKFB3的表达而参与PD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应用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测方式对患有肝硬化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某院就诊的患有肝硬化疾病的患者51例和同期同年龄段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51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计数、大血小板压积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患有肝硬化疾病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会异常升高,在临床上可以将上述指标作为对肝硬化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项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本地区小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本院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 965例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 228 例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阳性率为23.63%.各个年龄段的感染率分别为:0~6个月组占阳性例数的20.2%,>6个月至2岁组为 74.6%,>2~5岁组为5.3%.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段为大于6个月至2岁.男性患儿590例,阳性检出率为23.4%,女性患儿375例,阳性检出率24.0%.A群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以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感染的高发期,占阳性例数的80.7%.结论 A群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应对该阶段的腹泻患儿常规进行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尿常规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门诊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70例和接受正常体检的健康人群70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分成2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糖尿病患者为实验组。2组均接受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对比2组患者分别接受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有效率为60.00%(42/70),高于尿常规的检测有效率(28.57%),P0.05;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长,其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逐渐上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接受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提高检测有效率,能对患者肾损伤的程度进行判断,为患者后期的治疗提供了依据,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给予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实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血小板抗性为阴性,人数为68例,对照组患者血小板抗性为阳性,人数为36例,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输注1小时和24小时后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会产生明显影响,患者自身的血小板阴性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的策略进行探究分析。方法: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和临床实际的血常规检验情况,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方法进行探讨,并制定有效的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策略。结果:血常规的检验结果主要受到抗凝剂、采血位置等因素影响,需要在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结论:为保障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加强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