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26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异氟醚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研究表明,异氟醚可引起冠状动脉窃血现象,因而不主张用于冠心病患者。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只要冠脉的灌注压正常,异氟醚并不引起冠状动脉窃血及心肌缺血,且认为异氟醚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因此,只要冠脉灌注压正常,异氟醚在冠心病患者的麻醉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   总被引:252,自引:4,他引:248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评价国产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名受试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静脉芬太尼(2.5μkg诱导,0.03μg·kg-1·min-1维持)复合吸入66%氧化亚氮麻醉,试验组使用静脉瑞芬太尼(2μg/kg诱导,0.2μ·kg-1·min-1维持)复合吸入66%氧化亚氮麻醉。药物有效性的观察指标有:手术刺激时的应激反应,如血压、心率、流泪、麻醉质量。安全性的观察指标有:血压和心率、麻黄碱、阿托品、纳洛酮、乌拉地尔的使用量、手术失血量、心电图变化、术前和术后48 h内血中ALT、AST、肌酐、尿素氮、停止麻醉到可以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拔除气管导管前的PETCO2或PaCO2、停止麻醉(关闭氧化亚氮)后呼唤名字可以睁眼时间、术后送往麻醉恢复室或ICU情况以及不良事件。结果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本试验剂量下,药效作用相似,但镇痛作用瑞芬太尼强于芬太尼,停止输注后其作用消退快于芬太尼。结论 国产瑞芬太尼用于全麻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且具有与芬太尼相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择期手术患者靶控输注(TCI)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血浆、效应室靶浓度的50%患者意识消失时的药物浓度(EC50)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关系。方法 5家医疗中心405例择期手术患者(国人),ASAⅠ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以血浆靶浓度1.2μg/ml为起点,到达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秒递增0.3μ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计算患者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效应室靶浓度的EC05、EC50和EC95及其所对应的BIS。结果 择期手术患者TCI异丙酚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浆靶浓度EC05、EC50和EC95分别是2.9μg/ml、3.8μg/ml和4.8μg/ml,效应室靶浓度EC05、EC50和EC95分别是1.3μg/ml、2.2μg/ml和3.2μg/ml,50%患者意识消失的BIS是58,5%和95%患者意识消失的BIS分别是77和40。结论 择期手术患者TCI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EC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是3.8μg/ml(3.8~3.9μg/ml)和2.2μg/ml(2.2~2.3μg/ml), 50%患者意识消失的BIS用95%置信区间是58(58~5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植入性蛛网膜下腔(即鞘内)药物(吗啡)输注系统(implantedintrathecaldrugdeliverysystem,IDDS)在顽固性疼痛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例因顽固性疼痛(癌痛和非癌痛)、药物治疗无法缓解而实施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的病人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筛选试验成功后,经过外科手术将IDDS植入体内,术后给予持续输注吗啡,经过剂量调整,镇痛效果较明显,副作用减轻。结论:通过IDDS将镇痛药物(吗啡)直接注入作用部位(脊髓和大脑),镇痛效果确切,同时避免了全身给药时的副反应,是针对顽固性疼痛(癌痛和非癌痛)的三阶梯治疗以外的一种有效方法。应用时应掌握适应症,并进行筛选试验确定治疗的有效性,并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和副作用进行剂量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七氟醚和异氟醚全身麻醉后的苏醒时间及其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开放、随机、多中心、异氟醚平行对照临床研究,222例手术时需要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预计手术持续时间在2~3h之间的成年择期手术患者,按1:1随机入组接受七氟醚或异氟醚吸入麻醉。评估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改良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药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生命体征、记录的不良事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222例患者中220例完成全部研究过程,其中七氟醚组111例,异氟醚组109例。与异氟醚组相比,七氟醚组苏醒时间缩短5.4min、改良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缩短8.4min、拔管时间缩短4.6min(P<0.01)。两组苏醒时间与麻醉药用量之间均具有相关性,即麻醉药用量越大苏醒时间越长。七氟醚组发生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或中度,且不良事件类型和发生率与异氟醚组相似。结论七氟醚全麻恢复效果优于异氟醚,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环氧化酶是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关键酶.其诱导型(COX-2)受多种致病因子调节,在白细胞和脑中表达.近年来研究表明,COX-2对神经系统损伤具有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炎症反应与自由基损伤、组织低灌流以及对神经元的直接损伤.现就COX-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及其参与缺血性脑损伤作用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背景 全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神经递质和受体靶点,而这些又恰恰是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机制中的重要成分或结构,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进而对学习记忆功能产生广泛而多样的作用. 目的 推进对全麻药物麻醉机理的认识. 内容 分析全麻药物对大脑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趋向 为临床麻醉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术中知晓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酯对上腹部手术病人术后镇痛中吗啡用量的节俭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双盲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96例,年龄18~64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48):氟比洛芬酯组和脂肪乳组.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或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吸入N2O和异氟烷,按需追加芬太尼或肌松药维持麻醉.手术结束时,氟比洛芬酯组经2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脂肪乳组经2 min静脉注射脂肪乳5 ml,2组同时采用吗啡进行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首剂药物给予后8 h,经2 min静脉注射第二剂药物(氟比洛芬酯或脂肪乳).于术后2、8和24 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静息痛和咳嗽痛的程度.记录因镇痛不足而需使用其他镇痛药作为补救镇痛的情况.记录第1次PCIA的时间、术后24 hPCI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和给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脂肪乳组比较,氟比洛芬脂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痛和咳嗽痛VAS评分降低,术后24 h PCIA总次数和有效次数降低,第1次PCIA时间延长,术后24 h吗啡用量减少(P<0.05),其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仅表现为恶心和呕吐,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可提高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量,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病人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术前减少腺体分泌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全麻术前用药减少腺体分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观察。298例全麻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术前分别肌肉注射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或注射用水,测定注射后30min唾液分泌量。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方法测定口干程度,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30min,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和注射用水组唾液分泌量分别较给药前变化(-17·64±19·53)、(-22·30±21·04)和(2·71±19·46)mg。VAS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组用药后明显增加。给药后30min,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和注射用水组HR分别较给药前变化(1·65±8·82)、(-4·30±7·01)和(-0·54±6·49)次/分。观察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全麻术前用药,可明显减少唾液分泌,无HR增快,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盐酸丁卡因粉剂用于开胸手术后硬膜外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盐酸丁卡因粉剂用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硬膜外麻醉病人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其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43例全麻下开胸肺叶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盐酸丁卡因(22例)和盐酸罗哌卡因(21例)两组。两组病人术后均使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泵,分别采用0.15%丁卡因与0.3%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镇痛48h。镇痛泵设定为单次注射模式:单次剂量6mL,锁定时间1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镇痛效果。术前及术后每日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0),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0/FVC)及呼气流量峰值(PEF)。监测并记录每次注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表明,硬膜外单次注射局麻药后两组病人VAS均显著降低。两组间术后FEV1.0/FVC和PEF改变率无显著性差异。给药后两组病人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改变率亦无显著性差异。开胸术后使用0.15%丁卡因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与0.3%罗哌卡因相似,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