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李强  叶金甜  陈敏 《光明中医》2013,(12):2515-2516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配合耳穴压丸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患有近视的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45只眼),对照组25例(45只眼),对治疗组患者进行穴位按摩配合耳穴压丸,对照组患者采用耳穴压丸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按摩配合耳穴压丸治疗青少年近视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股四头肌线粒体形态和功能方面探讨电针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状态的机制。方法:8周龄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16只、模型对照组(B)16只、模型+电针组(C)8只、模型+假穴电针组(D)8只。A组给予基础饲料喂养,B、C、D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制造胰岛素抵抗模型。造模成功后,C组按"标本配穴"法取"关元""中脘"、双侧"足三里""丰隆"穴,D组选择C组所取经穴旁1~2mm处、穴位所在经络外非穴区的4个部位,均予电针治疗。通电强度1mA,频率2Hz,每次15min,每周5次,共8周。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用化学比色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酶活性,用磷钼酸比色法检测肌肉组织中ATP含量。结果:治疗结束后,B组大鼠体质量较A组显著增加[(401.63±109.81)g vs(305.88±62.72)g,P0.05],线粒体形态结构受损,出现肿胀和变形,ATP合成酶活性降低(P0.05),股四头肌组织中ATP含量也明显降低(P0.01);C组大鼠体质量[(294.13±53.78)g]较B组显著降低(P0.05),受损线粒体得到恢复和彼此融合,三磷酸腺苷合成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ATP含量上升(P0.05);D组大鼠各指标较B组无明显改变。结论:"标本配穴"电针能促进胰岛素抵抗大鼠受损线粒体结构的恢复和彼此融合,从而增强线粒体的氧化能力,降低体质量,提高三磷酸腺苷合成率。  相似文献   
3.
针感是临床上常见现象。多数医者认为针感与得气或气至同义,即针刺过程中出现针感说明预期治疗效果较好,无针感预示着疗效差。可目前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通过查询古籍文献以及清华同方、重庆维普和PubMed上相关文献,在分析针感一词的演化过程和现代研究的基础上对针感与得气和气至进行了辨析认为:针感一词是针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名词,反应的是受术者的机能状态;针感不同于得气和气至,但三者的关系密切,是进行补泻获得气至、得气状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波谱以及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对儿童脑性瘫痪的分级诊断价值.方法 40例1.0~2.0周岁的健康儿童和42例1.1 ~2.0周岁的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比正常儿童与脑性瘫痪患儿的MRI、MRS检测结果;根据核磁共振结果对脑性瘫痪进行分度,并用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不同核磁共振分度的脑性瘫痪患儿脑内的NAA/Cr、CHO/Cr、LAC/Cr水平并分度;考察不同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分度脑性瘫痪患儿的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得分情况.结果 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均能有效区分脑性瘫痪患儿脑内的典型病变,脑内的NAA、Cr、Cho能被核磁共振波谱定量检测.不同核磁共振分度的患者脑内的NAA/Cr、CHO/Cr、LAC/Cr有所差异,重度患者与中度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性瘫痪的核磁共振波谱分度与核磁共振分度相符率不理想,但粗大运动评定量表评分表明各不同分度之间有差异(P<0.05).结论 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结合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可有效完善脑性瘫痪的分度诊断,这对不同类型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线,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因为血管通路原因住院已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1]。对于血管条件及心功能较差和因低血压不能维持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常用的血管通路有动静脉内瘘及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我国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在维持性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骼肌线粒体形态结构与异位脂质代谢关系,探讨电针改善胰岛素抵抗(IR)的机制。方法将5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16只作为正常组,其余通过高脂饮食诱导IR模型为造模组。造模后,随机选取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8只测葡萄糖输注率做模型评估。其余大鼠按随机分组原则分组,剩余正常组大鼠为正常对照组(A组) 8只,剩余造模组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B组) 8只,模型+电针组(C组) 8只,模型+假电针组(D组) 8只,模型+二甲双胍组(E组) 8只。E组给予100 mg/kg二甲双胍溶液灌胃,每日一次,共8周; C组按"标本配穴"法取"关元"、"中脘"、双侧"足三里"、"丰隆"穴,D组选择C组所取经穴旁1~2 mm处、穴位所在经络外非穴区位点,均予电针治疗。通电强度1 m A,频率2 Hz,每次15 min,每周5次,共8周。运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线粒体形态,用化学比色法测定骨骼肌中三酰甘油(TG)含量。结果正常组大鼠葡萄糖输注率较模型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骨骼肌线粒体电镜可见线粒体肿胀变形,排列紊乱,线粒体内出现大量空泡,肌纤维之间存在脂滴,E组的线粒体同B组相似,而C组的线粒体形态结构恢复,出现融合现象,脂滴明显减少,E组线粒体机构基本正常,线粒体融合较少,脂滴减少。与A组比较,C组、E组大鼠T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B组和D组TG含量显著升高(P 0. 05),C组与E组相比较T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改善IR的机制与二甲双胍的机制不同,电针是通过激发机体正气,促使骨骼肌线粒体大量融合,提高了线粒体对异位脂质代谢来达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梨状肌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梨状肌损伤患者采用电针环跳、承扶等穴位,配合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并评定其疗效.结果:痊愈23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结论: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梨状肌损伤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经颅磁诱发拇指对掌肌的运动电位观察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早期康复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4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估运动诱发电位(MEP)、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量表(MBI)评分和徒手肌力(MMT)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诱发出MEP波较治疗前改善,中枢传导延长时间缩短;两组治疗后肌力、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与60.0%,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病人肌力,提高运动功能和自我照顾能力,与改善损伤大脑功能和神经传导通路密切相关;早期运用针刺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九江地区新生儿黄疸患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采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6-磷酸葡萄糖酸(6PGD)比值法检测G6PD酶活性和基因测序法检测G6PD基因突变为研究手段,对九江地区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进行研究。结果 100例新生黄疸患儿中共检出基因突变19例,检出率为19%,其中G1388A突变10例、G1376T突变7例、A95G突变2例。G1388A组与G1376T组相比较,两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G1388A组与A95G组相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G1376T组与A95G组相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九江地区G6PD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G1388A和G1376T。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九江地区引起儿童哮喘的过敏原情况。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263例哮喘患儿和100例健康儿童进行过敏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3例哮喘患儿中共有231人的过敏原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为阳性,其中以呼吸性过敏原中的尘螨和屋尘为主。春季的哮喘患儿人数和过敏原阳性率均是一年当中最高的。结论尘螨和屋尘是引起九江地区儿童哮喘的主要过敏原,应做好预防工作,尽量避免患儿与之接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