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调控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血小板生成的特异性生长因子,同时对早期造血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已经证明,TPO通过与其受体c-mpl结合并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这些信号通路主要有Jak/STAT,P13K/Akt,Ras/MAPK等。这些信号通路被激活后可以改变一系列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例如β-链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同源异型框蛋白等。这些信号分子与TPO的生物学效应密切相关。近年来,TPO在体内其他组织和细胞,例如心肌细胞、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和卵巢等组织的作用也受到了关注。本文从TPO生物学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对多种细胞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作为宿主防御和机体修复机制的一部分,神经系统可能通过免疫细胞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直接参与免疫功能的调控,而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在血液细胞上表达的发现,为神经系统与血液系统之间直接联系提供了依据.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胺类神经递质中的5-HT与巨核系造血有紧密的联系.本文以胺类神经递质对巨核系造血的调控及巨核细胞、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做为关注点作一综述,着重于其相关受体在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上的表达及相应的功能,探索神经系统与血液系统的内在联系.依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胺类神经递质参与了巨核细胞造血的调控,可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活化功能,且与巨核系特异调节因子TPO存在联系,也支持了一些研究者所提出的“脑-骨髓-血液轴”观点.目前,神经系统参与造血调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SPS)体外对骨髓粒单核前体细胞的增殖作用和对HL-60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观察不同浓度(0,50,100,200 μg/ml)的黄芪多糖和TPO(100 ng/ml)对骨髓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HL-60集落生成的影响.用无胎牛血清(或1%)的改良型RPMI 1640培养液诱导HL-60细胞凋亡,加入或者不加入黄芪多糖共培养72 h后,进行细胞计数并用Annexin 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指标Caspase-3和JC-1的表达,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表明,黄芪多糖(100,200 μg/ml)与TPO在体外能明显促进人骨髓细胞集落CFU-GM形成,同时黄芪多糖(50,100 μg/ml)也能促进HL-60细胞集落生成且其最大作用浓度为100 μg/ml,未发现其与TPO具有协同促进增殖的作用.无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能降低HL-60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HL-60细胞经黄芪多糖作用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计数明显上升,由19×104个上升到34×104个(P<0.05),caspase-3表达相对于对照组明显下降,分别由10.5%,14.1%降至7.2%(P<0.05),7.8%(P<0.05).结论:黄芪多糖和TPO均能促进骨髓CFU-GM和HL-60细胞集落的生成;在无胎牛血清RPMI 1640培养液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下,黄芪多糖显著减少HL-60细胞的凋亡,保护HL-60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血小板生成素(TPO)能否通过修复大剂量化疗后患者的骨髓内皮祖细胞(BM-EPC)恢复其对巨核细胞的造血支持作用。方法 选取23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30 d的骨髓以及10例健康人骨髓作为实验标本。采用表面特异性抗原CD34,CD309,CD133对BM-EPC进行鉴定;使用CCK8分析TPO是否可促进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BM-EPC增殖及其最佳作用浓度。设置TPO处理组为实验组,无TPO为对照组,健康人BM-EPC为健康对照组;通过DiL-Ac-LDL摄取及FITC-UEA-I结合实验检测实验组、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的BM-EPC数量。利用成管及迁移实验评估3组的BM-EPC功能;分别将实验组和对照组BM-EPC与巨核细胞共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实验组BM-EPC高表达CD34/CD133/CD309;TPO可促进BM-EPC增殖,最佳作用浓度为100 μg/L。免疫荧光双标实验显示,实验组BM-EP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成管能力及迁移能力较对照组增强(P<0.05)。共培养后,实验组巨核细胞数多于对照组(P=0.013)。结论 大剂量化疗后患者BM-EPC受损,TPO具有直接刺激巨核系统造血作用,还可能通过促进BM-EPC增殖,修复其功能,从而恢复BM-EPC对巨核细胞的造血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60/ADM的增殖、凋亡和耐药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LBH589处理耐药的HL60/ADM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多柔比星作用24h IC50值,AnnexinV-FITC/PI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多柔比星摄取率和多药耐药蛋白1(MRP1)表达,评估LBH589逆转耐药效应.Westemblot检测p53、Akt、p-Akt、组蛋白-3、乙酰化组蛋白-3、β-actin蛋白表达.结果 10~80 nmol/L LBH589能够抑制HL60/ADM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70 nmol/LLBH589作用60 h抑制效果最佳.20 nmol/LLBH589显著下调HL60/ADM细胞表面MRP1的表达[(93.90±4.20)%比(76.19±6.53)%,P<0.05]、提高HL60/ADM细胞多柔比星摄取率[(8.53±0.68)%比(25.67±1.34)%,P< 0.01]、降低多柔比星24 hIG0值[(6.833±0.319) μg/ml比(1.382±0.104)μg/ml,P< 0.01],其逆转耐药倍数为4.9倍.LBH589处理HL60/ADM细胞24、48 h,乙酰化组蛋白-3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LBH589处理前(P<0.01),处理后24h和48 h p-Akt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7±0.09和0.59±0.01,低于处理前表达水平(2.03±0.12)(P<0.01),p5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7±0.04和1.31±0.09,明显高于处理前的表达(0.21±0.02)(P< 0.01).结论 LBH589通过阻断PI3K-Akt通路、下调其MRP1的表达及提高多柔比星摄取率有效地抑制HL60/ADM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并逆转其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小板生成素(TPO)对化学性缺氧模拟剂氯化钴(CoCl_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组,体外培养的未经处理的HUVEC为对照组,CoCl_2与HUVEC共培养的为CoCl_2组,在加入CoCl_2前用TPO预处理HUVEC为TPO+CoCl_2组,TPO单独处理HUVEC为TPO组。使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PO对AKT通路磷酸化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CoCl_2可以明显抑制HUVEC的生长,细胞存活率随着CoCl_2的浓度的升高逐渐下降(r=-0.997);与对照组相比较,CoCl_2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01),而TPO+CoCl_2组的细胞凋亡率较前者明显下降(P0.001),提示TPO对HUVEC有保护作用。TPO还能减少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和抑制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以及刺激HUVEC PI3K/AKT通路的活化。结论:TPO具有防止化学性缺氧所致的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PI3K/AKT通路,从而减少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活化表达和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来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147例初发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WT1基因表达,根据其表达水平分为WT1+和WT1-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147例MDS患者WT1+率为82.3%。WT1+和WT1-两组患者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异常染色体核型、WHO 2016分型及IPSS-R危险分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S亚型恶性程度及IPSS-R危险分层越高,WT1表达水平越高。WT1+和WT1-两组患者中位OS、进展为白血病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未移植患者中,WT1+患者中位OS较WT1-患者显著缩短(P=0.049)。WT1+移植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去甲基化治疗患者(P=0.002),且死亡率低(P=0.005)。结论:WT1基因表达水平可用于评估MDS患者病情,与MD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