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9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法洛四联症(TOF)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成人TOF外科治疗60例,全组均有右心室流出道狭窄,15例肺动脉瓣狭窄,其中4例重度狭窄行成型术不满意或无法成型,而行跨环补片,2例因冠状动脉畸形而行(20~22)号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结果:本组术后死亡5例,病死率8.3%。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无法停机2例,灌注肺1例。结论:成人TOF手术效果确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就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非体外下冠脉搭桥术,OPCABG)的临床经验和疗效予以总结分析.方法 选取近年来在本院接受OPCABG的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1例患者中途改体外循环下进行,另29例患者的手术治疗均在全麻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进行搭桥1~5支(平均3.2),手术时间在2~6 h左右(平均3.3±1.2)h.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在接受OPCABG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在治疗冠心病患者过程中,采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有助于使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减少一些呼吸神经系统与心律失常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20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4~60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脏黏液瘤以左心房最多见,手术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心肌肌钙蛋白T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作为判断心肌缺血性损伤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40例心脏手术患者(20例瓣膜替换术、20例不停跳房室缺修补术)进行分析。他们分别于术前,关胸后1、2、24和48h记录心电图,并抽血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CK-MB)和CTnT。结果 40例患者术前CTn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其中20例瓣膜手术患者主动脉经过阻断后,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周围血液中的CK、CK-MB和CTnT均有明显升高(P〈0.01),分别在关胸后2h达到高峰,数值分别为术前的11.6、8.4和242倍;20例不停跳房室缺修补术的患者术前和关胸后的心电图和血液中的CTnT基本正常,CK和CK-MB除2例患者关胸后出现明显变化外,余均未见改变。结论 CTnT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且均优于CK和CK-MB。  相似文献   
6.
食管贲门癌目前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术后吻合口主动脉瘘是食管贲门癌术后一种罕见而凶险的并发症,死亡率高.我们统计了国内外文献共109例病例[1-10],发生率为0.21%,一旦发生吻合口主动脉瘘其抢救成功率仅为4.59%.根据我们的6例经验及文献复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单肺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患者的疗效,总结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2004年6月对1例终末期肺气肿患者行左侧单肺移植术,术后给予他克莫司(FK506)、骁悉(MMF)和甲基强的松龙(1周后改为强的松)三联方案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92h,术后第4d发生排斥反应,经FK506、MMF和甲基强的松龙(1周后改为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症状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78mmHg(不吸氧),6min步行试验130m(不吸氧);生活可完全自理,能从事轻度的体力劳动,现已生存2年3个月。结论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总结分析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行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56例实施了直视微创心脏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手术径路为经右胸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建立体外循环,经右房切口实施房室缺修补术、经房间沟或右房切口实施瓣膜置换手术,术后评估手术效果。并与行常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25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微创手术组有5例患者因体形肥胖术野暴露困难而延长手术切口;3例有右侧胸腔黏连,予游离胸膜腔后继续心脏手术;其余患者手术过程较顺利,均获成功,无死亡患者。其平均手术时间为(183.5±65.2) 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59.2±21.5) min,心脏停跳患者平均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4.3±24.6)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平均机械通气时间(7.0±3.1) h,术后24 h平均胸腔积液引流量(289.4±117.2) mL,平均住院时间(10.5±4.2) d,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微创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两组间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以及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手术组较常规手术组总手术时间略长但术后胸管引流量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可完成微创径路房室缺修补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创伤小,安全易行。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期短,切口美观,在适用范围内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