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新生儿病区,由于输液剂量及速度要求精准,大部分会使用微量注射泵。在患儿日常治疗中,经常会有需要避光的药物通过微量注射泵泵入,如脂肪乳、甲泼尼龙等,使用一次性避光注射器成本高且不容易观察注射器内气泡是否排干净,巡视时不易观察注射器内药液余量。因此在临床上,我们自制了微量注射器避光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乳蛾的临床疗效。将160例乳蛾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观察组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静脉点滴,扁桃体化脓者给予2%碘甘油擦拭,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中药贴敷于扁桃体穴,7d为1个疗程。治疗组显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率83.75%,两组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穴位贴敷能有效治疗小儿乳蛾。  相似文献   
3.
探讨v-sis,c-myc、c-fos三种癌基因mRNA的协同表达在脑膜瘤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结合图像分析方法对三种癌茵脑膜瘤中的mRNA表达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106例病例均来源于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2012年9月2013年9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将10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治疗组52例,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草药口服治疗。治疗组有效率96.2%。对照组有效率74.1%。经统计学处理,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上起到了标本兼顾的治疗效果,且缩短了疗程,预防了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我儿子7岁,两年前摔过一次,当时磕伤了脑袋,头皮出血了。后来在磕伤的地方,长了一个扁豆大小的疮,我们给它涂过红霉素药膏,后来慢慢没了。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那个疮又变大了,给它抹点药,就又变小了。两年来,这疮就这样时有时无,你说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处理?  相似文献   
6.
我院儿科病房为患儿行头皮静脉穿刺,由专班护士在治疗间专用治疗台上进行,常需家属抱着患儿排队等候;患儿哭闹,环境嘈杂,给护士造成压力,不利于一次穿刺成功。鉴此,2011年3月笔者将病区日常使用的治疗车进行改造,制成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口留置胃管2种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将80例新生儿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3 M透明敷贴配合棉线固定胃管于上唇中部;对照组胃管置于患儿口角一侧,胶布常规固定法固定胃管。比较两种固定方法胃管留置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 M透明敷贴配合棉线固定胃管于上唇中部,具有留置时间长,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P物质(SP)、 生长抑素(SRIF)、 亮啡肽(L-ENK)、 甲啡A肽(M-ENK)在16-24周胎儿下丘脑及腺垂体内的发育与分布.结果表明:在16周胎儿下丘脑已出现(?)SRIF、L-ENK和M-ENK阳性神经元,第三脑室室管膜上皮亦呈阳性染色.下丘脑的变化以16-24周最为明显,在16周阳性细胞多为小神经元,分布疏散,20-24周阳性细胞为梭形和多极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室周核、室旁核、视上核及腹内侧核.腺垂体在16周胎儿只有少量L-ENK和M-ENK阳性细胞,而SP与SRIF阳性细胞则在第17周出现,17-24周变化最为明显.对这几种神经肽在人胎发育中的分布变化、功能及与垂体激素分泌与发育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应用D903大孔离子交换树脂提取鸡蛋清溶菌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体重指数(BMI)女性孕24周前体重增长情况与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孕妇9275例,根据孕前BMI分为4组:低体重组(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kg/m2)、超重组(24.0~kg/m2)和肥胖组(≥28.0kg/m2)。分别以孕24周体重增长5kg、6kg、7kg为临界值,分析各值之上和之下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差异。结果: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孕妇的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5.7%、13.4%、15.5%和17.6%;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孕妇的妊娠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低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0.023和0.005)。4组孕妇妊娠后体重若控制不佳(体重分别增加5kg、6kg及7kg),GDM的发生概率均明显增加(P均0.0001)。结论:孕妇应在妊娠早、中期(孕24周前),将体重增长控制在5kg内以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