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U”路经皮椎间孔镜(PELD)手术治疗中央型椎管狭窄(LCSS)的安全性和术后1年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疼痛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第一诊断为LCSS并同意接受“U”路PELD手术治疗并完成术后1年随访的患者55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天数等基本临床资料,记录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背部和下肢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改良Macnab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结果 1例患者失访,54例患者完成1年随访。术后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脑脊液漏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各时间点腰背部和下肢VAS评分以及ODI较术前显著降低(P <0.05)。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改良Macnab评估“总优良率”分别为92.59%、92.59%和98.15%,有显著改善(P <0.05)。无患者因症状复发需要接受二次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结论 “U”路PELD为治疗LCSS有效且...  相似文献   
2.
陈霆  钟鸣  张美芬  占恭豪 《临床医学》2009,29(4):109-110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起病急骤,一般病前多有受凉或咽部感染史。治疗方法多选择中西药、针灸、物理治疗为主。但有些患者经长时间治疗,疗效仍不满意,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我院自2001年4月至2007年4月,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患儿常因反复呕吐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营养不良,又因新生儿在解剖、生理方面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给麻醉带来一定的难度。1988年以来我院共收治5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46例,女6例;年龄4~85天,其中15天以内2例,15~30天18例,30天以上32例。手术方式主要是解除幽门输出道梗阻,切断肥厚幽门括约肌。 二、术前准备:对于一般情况好,轻度脱水的患儿,给5%葡萄糖:林格氏液=1:1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脐膨出、腹裂手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院自1991年5月至1999年8月共施行先天性脐膨出、腹裂手术25例,现将有关麻醉管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10天,体重2.1~4.5kg,平均2.73kg,除1例为8个月早产儿外,其余均系足月产儿。本组小型脐膨出(直径<5.0cm)3例;巨型(直径>5.0cm)16例,腹裂6例。合并其他畸形8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 房间隔缺损(ASD)1例;先天性心脏病VSD1例;右位心1例;双侧隐睾1例,麦克氏憩室3例;肠闭锁肠坏死1例。术前有°~°营养不良、脱水、贫血以及电解质紊乱12例。ASA~级9例,其余为~级。1.2 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羟异黄酮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和三羟异黄酮组。模型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被夹闭1 h,然后开放2 h。三羟异黄酮组大鼠在肠缺血前5 min,静脉注射三羟异黄酮1.0 mg.kg-1。假手术组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再灌注2 h处死动物取肠标本,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肠组织湿/干重比(W/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血浆D-乳酸含量,检测肠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三羟异黄酮组肠损伤严重,W/D、MPO活性、血浆D-乳酸含量和ICAM-1表达升高(P<0.05或0.01);与模型组比较,三羟异黄酮组肠损伤明显减轻,W/D、MPO活性、血浆D-乳酸含量和ICAM-1表达降低(P<0.05或0.01)。病理学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肠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损伤严重,三羟异黄酮组轻度损伤。结论:三羟异黄酮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ICAM-1的表达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肠组织的聚集、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DSA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定位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DSA)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定位技术。方法搜集2004年2月到2006年10月间三叉神经痛患者39例,采用改良体位行前入路穿刺手术。球管向足侧倾斜20°~28°,向健侧倾斜16°~23°,透视下调整球管位置,显示卵圆孔,并结合侧位确定进针路线及深度,然后进行温控热凝术治疗。结果39例患者均成功显示卵圆孔,并进行手术。术后随访36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疼痛缓解,没有明显并发症。结论DSA机引导下,采用改良体位行三叉神经毁损术,可以清晰显示卵圆孔位置,且患者体位舒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前小儿术后镇痛虽然不如成人普及.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术后镇痛可明显降低疼痛引起的全身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儿恢复质量。对于小儿脐下手术.术前骶管注射布比卡因和芬太尼是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方法之一。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芬太尼衍生物.其镇痛强度约为芬太尼的5~10倍。该药物已经被用于成人术后镇痛,取得很好效果.但其在小儿术后镇痛方面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拟骶管注射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小儿脐下手术后镇痛.并与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方法比较.以期为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方面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弯针技术在内向开口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医学科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行圆孔穿刺射频治疗的263例患者。以CT鼻旁窦模式(层厚为3mm)对翼颚窝进行半冠状位扫描,选取包含圆孔内、外口及圆孔管中点且元颧弓阻挡的CT图像进行穿刺路径设计:用CT自带软件工具尺由圆孔管外口紧贴上颌窦外侧壁向外拉直线到皮肤表面(穿刺点),测量该线段的长度(穿刺深度)及该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穿刺角度),若该圆孔管为内向开口时,还需量取该直线与圆孔管走向的夹角(穿刺针需弯折的角度)。将射频针尖插入自制弯针器内5mm,向针尖斜面对侧扳折出相应的弯折角度,制成个体化的射频穿刺弯针。随后在CT引导下按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针尖达圆孔外口时弯针弧度转向前上方,越过外口后将弧度转向后下,送入圆孔即可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的治疗效果。结果263例患者中,71例(27.0%)患者的圆孔管为内向开口,需用弯针技术对射频针进行个体化塑形,平均弯折角度为(21.3±3.6)°。使用弯针后针尖均能穿刺到达靶点,神经电生理测试时0.1~0.5mA电流即可诱发出第二支支配区明显的肌肉颤动或麻木感,射频热凝后疼痛完全消失,遗留该侧鼻翼、上唇、颧面部皮肤和同侧上腭黏膜麻木,无一例波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或第三支。共随访2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2±0.6)年,其6个月内、1年、2年、3年、4年内的总复发率分别为2.5%(6/242)、7.9%(19/242)、16.1%(39/242)、24.4%(59/242)、33.9%(82/242)。结论CT引导下采用个体化塑形弯针技术可以使射频针尖绕过阻挡在圆孔外口的蝶骨而进入内向开口的圆孔内,从而提高射频的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七氟醚用于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的可行性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近年来 ,非住院手术手术麻醉日趋增多 ,小儿是非住院手术手术的最适合者 ,因为小儿一般无系统性疾病 ,大多是中小浅表性手术。欧美一些国家的小儿非住院手术已达儿外科择期手术的5 0 %~ 6 0 %以上[1 ] 。因此小儿非住院手术的麻醉方法值得探讨。七氟醚在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中应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观察择期门诊手术患儿 ,应用七氟醚麻醉的诱导、维持以及清醒过程 ,并与异氟醚和安氟醚进行比较 ,以评价七氟醚在小儿非住院手麻醉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 6 0例ASAⅠ级的小儿腹股沟斜疝、隐睾、鞘膜积液、包茎等非住院手术患儿…  相似文献   
10.
射频热凝与痛点阻滞治疗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研究射频热凝与痛点阻滞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肌筋膜炎患者分为射频热凝组和痛点阻滞组(每组n=10)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的疼痛评分,1个月后用VAS评价疼痛缓解优良率并观察副作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1周,痛点阻滞组VAS评分低于射频热凝组(P<0.01);而在治疗后1个月,射频热凝组VAS评分低于痛点阻滞组(P<0.01),两组在疼痛缓解优良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和痛点阻滞在治疗肌筋膜炎均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射频热凝在治疗1个月后未见复发,疗效优于痛点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