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微钻石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研究了惊恐肾虚与针刺补肾对小鼠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惊恐肾虚小鼠肾与足表面脂类化合物明显增高,而代表蛋白质与糖类的酰胺Ⅰ带与Ⅱ带、甲基与次甲基峰强度均减弱;针刺涌泉穴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脂类化合物变化不明显,进而说明针刺对惊恐造成的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等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针灸治疗UC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等方法,从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调控角度探讨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免疫学机制.从针灸对UC大鼠脾脏、结肠黏膜IL-1β、IL-6mRNA表达的影响;针灸对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及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OS、IL-1ra、IL-1β mRNA调节作用;隔药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β-EP、VIP、SP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活化淋巴、单核-巨噬细胞所分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 β、IL-6、TNF-等参与了肠黏膜炎症形成的起始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介导UC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隔药灸可以平衡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促炎细胞因子(降低IL-1β mRNA、IL-6mRNA及iNOSmRNA的表达)和抗炎细胞因子(上调IL-1ra mRNA表达),从而有效地控制溃疡性结肠炎已启动的炎症和免疫级联反应,促进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灸量的认识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古籍文献对灸量、灸量的衡量标准的论述以及现在有关灸量的研究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灸量的意义和灸量对疗效的影响作用,阐述深入研究灸量的意义,旨在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重视灸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灸量的客观化和标准化提供临床和实验依据,促使灸法向更客观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In the present paper it was reported that 24 cas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23 cases of chronic colitis were treated by drug-separated moxibustion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were 95.83% and 95.65%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markedly superior to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 Observation in 15 cas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showed that drug-separated moxibustion could inhibit humoral immunity and elevate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The therapy possibly regulated the abnormal ratio of T-lymphocyte subgroups and corrected the abnormal state of autoimmunity of patients, so that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intestinal mucosa were corrected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5.
针灸与按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200030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华雪桂,吴焕淦,陈汉平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与精神因素有关,以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并被认为是慢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oll样受体4(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采用隔药灸天枢和气海穴及SASP灌胃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应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学变化,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F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造模大鼠存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隔药灸组和SASP组大鼠结肠病理学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一定的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经隔药灸和SASP干预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TLR4、TNF-α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发挥炎症损伤作用,隔药灸能下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LR4和TNF-α的表达,提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 TLR4和TNF-α表达介导的级联反应达到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转化生长因子(TGF-β)通过打破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降解的平衡,使得ECM沉积增多,从而在组织的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组织的纤维化关系密切。本文特对TGF-β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四肢小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我们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收治了20例类风关患者,现整理报导如下。一般资料20例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4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治疗方法以针刺为主,结合口服中药。针灸主穴取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肩关节疼痛较甚者加肩三针、臂月需;肘关节疼痛较甚者加手三里、曲泽;腕关节疼痛较甚者加阳池、腕骨、阳溪;指(趾)关节疼痛较甚者加八邪、八风;膝关节疼痛较甚者加膝眼、血海、梁丘;踝关节疼痛较甚者加太溪、…  相似文献   
9.
施茵  吴焕淦  汪崇淼  施征  华雪桂  刘慧荣 《针刺研究》2005,30(4):215-218,224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表达的调节机制。方法:在成功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电针“足三里”穴结合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并与单纯电针、西药、模型及正常组进行对照,以免疫组化和HE染色法观察UC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出现极显著升高(P<0.01),针药、电针及西药组IFN-γ表达则见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0.01),其中针药组表达接近于正常组水平;而IL-12表达,针药、电针及西药组均较模型组有极显著性降低(P<0.01)。同时,各治疗组对UC大鼠结肠粘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UC大鼠结肠粘膜IFN-γI、L-12的异常表达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之一。针药结合可能通过有效抑制UC结肠粘膜IFN-γI、L-12的表达达到其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艾灸关元、中脘和大椎穴调节β-END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荷移植癌小鼠为模型,通过小艾炷直接灸关元穴、大椎穴和中脘穴,观察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血浆β-END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第2天,各组小鼠垂体β-END含量均显著正常组,余组织变化不明显。而即刻灸后2分钟所测结果显示,3组艾灸组垂体β-END含量进一步显著下降,而血浆β-END浓度显著升高,以艾灸关元穴组最为显著,艾灸大椎穴似较艾灸中脘穴作用明显,提示艾灸治疗可能通过促进垂体β-END的释放,提高血浆β-END浓度,以发挥免疫调节等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