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共295例,按Evans分型,Ia型26例,Ib型53例,Ic型97例,Id型52例,II型67例。其中DHS组59例,IMHS组80例,PFN组25例,GAMMA3组28例,INTERTAN组103例。随访3~36个月,对部分发生并发症的病例进行手术干预。结果内固定物切割6例,拉力螺钉退出2例,髋内翻、下肢短缩12例,感染6例,血管损伤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内植物远端骨折2例,部分经再次手术治疗治愈。结论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要结合骨折类型、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选用内固定物,术中复位及操作技术的改进以及术后适度的功能锻炼,能够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2伸肌间室支持带上动脉(the first and second intercompartmental supraretinacular artery,1,2 ICSRA)桡骨瓣治疗舟骨骨不连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 收集47例正常人腕关节CT数据,分别测量桡骨茎突尖端到舟骨长轴近极及远极距离,并与1,2 ICRSA血管蒂的长度进行对比,分析1,2 ICSRA桡骨瓣治疗舟骨骨不连的可行性。对23例舟骨骨不连患者实施1,2 ICSRA桡骨瓣结合Herbert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评估患者局部症状和功能。 结果 桡骨茎突尖端到舟骨长轴近极和远极距离分别为(15.66±1.89)mm和(17.07±1.60)mm,均小于1,2 ICSRA血管蒂长度。23例患者术后舟骨均获得愈合;随访时间(51.08±11.30)月,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腕关节疼痛感消失,2例患者重体力劳动时有轻微疼痛,但症状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Cooney腕关节评分优20例,良3例,从术前(62.39±7.21)分提高至术后(92.39±4.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13,P=0)。 结论 1,2 ICSRA桡骨瓣长度足以覆盖舟骨任何部位,该方法治疗舟骨骨不连具备可行性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并分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5例肿瘤患者高位截肢的下肢标本,冲洗和灌注后,剥离体被组织摄X线片,观察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链内、腓动脉穿支间及这些穿支与动脉链间的真性吻合连接。临床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创面52例。 结果 标本观察发现,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链内从踝间线至腘窝横纹、腓动脉远端2~3个穿支间及这些穿支与动脉链间均通过真性吻合连接。临床研究中皮瓣成活42例;部分坏死10例,予以1例Ⅱ期缝合、8例植皮、1例局部皮瓣转位后残留创面愈合。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链内、腓动脉远端2~3个穿支间及这些穿支与动脉链间的真性吻合连接,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存活长度较长的血管解剖学基础,该皮瓣是修复前足创面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近端位置对皮瓣部分坏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5月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面的病例资料,共153位患者157例皮瓣.将小腿后面从外踝尖至腘窝横纹等分为9个区,从下至上依次为第1至第9区.皮瓣分为成活组(包括完全成活、远端表皮坏死和伤口裂开的皮瓣)和部分坏死组;根据皮瓣近端位置,将皮瓣分为近端不超过第6区(A组)、位于第7区(B组)、第8区(C组)和第9区即小腿上1/9区段(D组)4个组.皮瓣采用顺逆结合法切取.结果 皮瓣完全成活125例;远端表皮坏死8例,远端伤口裂开6例;远端部分坏死18例(11.5%).A、B、C和D组皮瓣部分坏死率分别为0(0/19)、2.3%(1/44)、11.3%(7/62)和31.3%(10/32),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皮瓣部分坏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部分坏死率:D组高于C组(P=0.012)、近端位于小腿下7/9区域的皮瓣(1.6%,1/63)低于小腿上2/9区域的皮瓣(18.1%,1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近端不超过小腿下7/9与上2/9交界线时,皮瓣成活可靠;皮瓣近端位于小腿上1/9区段时,皮瓣部分坏死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我科近4年来共收治各类髌骨骨折患者32例,均行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界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17~58岁,平均37岁,右侧24例,左侧8例,其中横断型骨折21例,粉碎型骨折11例,均为闭合型骨折。于入院后3日内手术者23例,横断型16例,粉碎型7例,其中于骨折后6小时内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1994年~1997年共施行手术治疗36例43条患肢的单纯大隐静脉曲张,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男29例35条患肢,女7例8条患肢。年龄31~65岁,伴有色素沉着24条患肢,伴有下肢慢性溃疡经久不愈者7例,不能远距离行走,并伴有下肢酸胀感18  相似文献   
7.
随着先锋类、硝咪唑类等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酒的广泛增多,药物双硫醒反应也在逐渐增多,并没有因为医疗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只因其为药物反应,教科书上未提及,临床常缺乏对其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而频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llgower-Donati缝合法与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对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3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切口缝合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Allgower-Donati缝合)62例和对照组(间断垂直褥式缝合)41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治疗效果、切口愈合等级、切口并发症及瘢痕大小。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等级分布优于对照组,皮缘缺血和皮肤坏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瘢痕均缩小,且观察组术后1、3、6月瘢痕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Allgower-Donati缝合法用于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利于促进切口愈合并减少并发症和瘢痕形成,与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相比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应用游离组织瓣修复颌面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组织缺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 联合口腔颌面外科,行前臂皮瓣10例.股前外侧皮瓣5例,腓骨皮瓣2例,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皮肤软组织及下颌骨缺损.结果 术后1例舌癌病例死亡.其余病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并获2.O个月~1.5年的随访.修复舌癌根治术后舌部缺损的病例中,发音较好6例,口齿欠清2例,均可正常进食;4例颊癌病例,术后均感外观较满意,吞咽、咀嚼无明显影响;3例牙龈癌根治术后.效果较好:2例下颌骨肿瘤病例,骨折端已愈合,已行种植牙,患者对外观较满意.结论 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腓骨皮瓣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基本能够满足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组织缺损的修复,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链蛋白199(CA199)、α—L-岩藻苷酶(AFU)、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等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CEA和CA199;采用速率法检测AFU;用酶法检测γ-GT。结果单项AFP、CEA、CA199、AFU、γ-GT的血清水平原发性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AFP、CEA、CA199、AFU、γ—GT的血清水平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P、CEA、CA199、AFU、γ-GT等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阳性率达94.12%.显著高于单项AFP阳性率68.62%(P〈0.01)。结论AFP、CEA、CA199、AFU、γ-GT等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阳性检出率,特别是单项AFP检测阴性的肝癌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和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