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动态观察Zephyr5826起搏器心房自动阈值管理(ACM)功能的开启情况、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置入Zephyr5826起搏器患者68例,于置入术后第1,7天及1,2,3,6个月时随访程控,观察ACM功能的开启情况,手工测试心房起搏阈值并与ACM功能测定的值进行比较。结果 68例均完成随访。随访期内35例(51.50%)成功开启ACM功能,其中术后第1,7天及1,2,3个月时开启例数分别为14例(20.6%)、21例(30.9%)、26例(38.2%)、28例(41.2%)和32例(47.1%)。手工测试与ACM测试的心房阈值无差异。33例因起搏器自动测定心房刺激除极波(ER)过小不推荐开启ACM功能。随访期间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Holter)均未见心房失夺获及感知不良。与普通电压和高电压起搏相比,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在心房输出方面分别节省50%,88%的能量消耗。结论 Zephyr5826起搏器ACM功能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低能量起搏心脏。部分患者术后因起搏器测定心房ER过小未能开启ACM功能,但在随访过程中ACM的开启比例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149例为研究组,有冠状动脉除左主干外其他血管病变的冠心病148例(对照组).分析两组的既往史、个人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左主干长度及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情况,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上述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累及左主干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左主干长、直径小、血尿酸高、血红蛋白浓度低为冠状动脉病变累及左主干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与年龄、左主干长度、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与左主干直径呈负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累及左主干与患者年龄、左主干直径和长度以及血尿酸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CI后新型生物标记物对术中对比剂引起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治疗患者200例,根据AKI诊断标准分为AKI组16例及正常组184例。于PCI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新型生物标记物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尿NGAL、尿肾脏损伤因子-1(Kim-1)变化情况,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项标志物诊断AKI的临床意义。结果①两组术前血浆NGAL、血CystatinC、尿NGAL及尿Kim-1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②与术前相比,AKI组术后以上生物标记物水平均比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PCI后AKI患者某些生物学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可以成为AKI的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80岁。置入单腔永久心脏起搏器(VVI)术后1.5年不慎前倾位跌倒,其后程控随访时起搏器无法与程控仪建立通信,普通及加磁心电图正常。由于患者个人原因未进一步处理,1.5年后再次程控提示设备进入备用VVI模式,予起搏器更换。故障设备返厂检测报告显示原因为脉冲发生器其中一个集成电路芯片发生硬件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STNTAX评分(SS)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98例N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总体特征、包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在内的多项化验指标和在院期间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等辅助检查结果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后所计算的SS进行统计及分析。依据计算出的SS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低SS组:SS≤22;中等SS组:22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CY水平与SS相关(r=0.358,P<0.01)。结论 NSTEMI患者的血清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紧急情况下床旁使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因心律失常紧急采用漂浮电极导管行临时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入路、手术时间、电极导管放置部位,判定该方法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结果经床旁使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即刻成功率达100%;从静脉穿刺至心室起搏使用时间为(5.2±2.0)min,从电极置入至心室起搏使用时间为(1.7±0.9)min;起搏、感知功能异常发生率右室心尖部(2.9%)小于右室流出道(33.3%)(P=0.018);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紧急情况下床旁使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方便、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房室同步起搏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14例药物难治性HOCM患者。因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不适合行化学消融治疗而植入DDD起搏器。评价术后临床症状、心功能改善情况,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后2周、≥1年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平均随访(2.1±1.3)年,所有患者存活。5例临床症状消失,7例明显改善,1例无改善亦未加重,1例无改善最终行外科手术。NYHA心功能由(2.64±0.74)级改善达到(1.57±0.65)级(P0.01)。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静息LVOTG术后2周下降了49.18%,术后1年下降了71.65%(P0.001),IVS亦有减小趋势(20±4比18±4,P=0.006),但LVPW、INEDD、LAD、LVEF无明显改变。结论房室同步起搏治疗可明显缓解HOCM患者临床症状,显著降低LVOTG,长期起搏可使室间隔厚度有减小趋势。房室同步起搏治疗可作为不适合化学消融治疗的HOCM患者另一种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疾病。心脏损害是SLE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SLE可累及心脏的各个部分,而冠状动脉疾病是SLE心脏损害中最重要的一种。患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动脉硬化、血管炎性反应或抗磷脂抗体的作用。缺血性心脏病是SLE致死的主要原因,控制危险因素和血运重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单核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程度的关系,探讨MHR预测STEMI患者血栓负荷程度的能力。方法:选取2015-01至2016-12我院就诊的STEMI患者357例,根据造影确定血栓负荷程度分为低血栓负荷组156例,高血栓负荷组201例,比较两组MHR。同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TEMI患者中MHR预测血栓负荷程度的能力。结果:高血栓负荷组患者MHR高于低血栓负荷组[M(Q1,Q3)25.4(13.5,44.6)vs 16.0(9.2,22.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HR是高血栓负荷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67,95%可信区间:1.031~1.105,P0.001)。STEMI患者MH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结论:MHR是STEMI患者高血栓负荷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皮肤粘合与皮内缝合的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效果。方法 A组:皮肤粘合法,190例采用间断贯穿缝合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后,使用输液贴粘贴皮肤。B组:皮内缝合法,120例采用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后,使用4/0可吸收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7天后切口愈合效果及90天后随访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5.9±1.0minvs12.7±1.8min,P0.001),缩短时间54%。1周后均Ⅰ期愈合,皮缘红肿发生率,A组低于B组(2.1%vs7.5%,P0.05)。术后90天随访,A组未见皮肤线头外露,B组4例外露(3.3%),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使用皮肤粘合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需换药及拆线、安全、愈合良好美观的特点,可作为常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