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胡明华  刘自勤 《新中医》2009,(11):74-74
笔者近年来应用和金汤加减治疗外感咳嗽,取得了较好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医内科学》相关标准,共85例。男35例,女50例;年龄17~68岁,平均42岁;病程3~30天,平均7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留置胃管对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4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应用洼田饮水试验筛查吞咽障碍患者,将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留置胃管组及非留置胃管组,对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46例脑梗死患者合并吞咽障碍者74例,发生率为30.1%;留置胃管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非留置胃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及早鼻饲置管治疗对减低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发现应激性溃疡出血,均静脉给予止血药物及抑酸药物,同时胃内注入凝血酶、云南白药及去甲肾上腺索-冰盐水等治疗,并依据出血量多少予以输血补液治疗。结果颅脑损伤越重,GCS评分越低,高龄患者、本身基础病越重,其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及病死率越高。结论颅脑损伤病人应注意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可能性,密切观察,并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祛除应激因素,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我院近八年半来,对住院诊断为脑炎、且病历比较完整的100例进行分析,并对中药安宫牛黄注射液(或丸)的疗效进行分组比较,以供参考。一、资料来源1970年1月~78年6月底,经我院诊断为脑炎共100例。诊断标准:①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脑实质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②脑脊液轻度异常或正常。③能除外细菌、霉菌、钩端螺旋体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急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SA)及MRI成像分析幕上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特点。方法对30例MRI确诊的急性幕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及MRI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梗死同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狭窄≥50%)10例,颈内动脉(ICA)末端狭窄或闭塞(狭窄≥50%)5例,大脑前动脉(ACA)A1段狭窄(狭窄≥50%)3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狭窄≥70%)3例,烟雾病2例,仅发现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例,未发现可分辨的责任狭窄6例(SWI显示基底节区或皮质下微出血灶者4例,SWI显示正常者2例);SWI发现基底节区或皮质下微出血灶者10例。结论幕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者占有相当比例,单纯穿支小血管本身病变者比例较小。故对于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者,不要仅认为是穿支本身病变,需进一步评估大血管,筛查出可以进一步干预特别是内科治疗无效的血管内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0例CVST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VS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ST组80%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即阳性.结论 血浆D-二聚体可以反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继发的纤溶亢进,可能会成为CVST患者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脊髓前角灰质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各个部位,临床症状不一。以往有脊髓前角灰质炎病毒引起脊髓炎型、脑炎型、脑干炎型以及混合型临床表现的报道,类似格林—巴利二氏综合征的报道较少。作者随访了在我院住院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7例,8年后发现一例患脊髓前角灰质炎的病人却误诊为“格林—巴利二氏综合征”。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冬虫夏草与秋水仙碱抗肝纤维化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以秋水仙碱为对照,观察冬虫夏草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机理。方法:用CCl_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分别以生理盐水、秋水仙碱、冬虫夏草各24只进行治疗。实验第4,8,12,14周分批处死动物,测量血清Ⅲ型前胶原含量,取肝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肝组织Ⅰ,Ⅲ,Ⅳ型胶原,结蛋白阳性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两种药物均能明显降低血清Ⅲ型前胶原含量,并减轻肝组织Ⅰ,Ⅲ,Ⅳ型胶原的沉积,最终防止肝假小叶及肝硬化形成。动物经药物治疗后肝组织内结蛋白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冬虫夏草与秋水仙碱均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它们能抑制肝内储脂细胞(结蛋白阳性细胞)的增殖和转化,从而减少胶原合成及在肝窦周沉积。冬虫夏草无毒副作用,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抗肝纤维化药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