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6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对保持肺脏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它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防止肺水肿,维持肺脏顺应性,减少呼吸功,还具有促进杀菌的防御功能。本研究首先建立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磷脂酰胆硷,总磷脂的检测方法,被检标用动物或人肺组织做成的肺匀浆,或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三氯甲烷、乙醚提  相似文献   
3.
1 缺氧缺氧是各种肺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因素 ,缺氧性肺血管痉挛、收缩是其中心发病环节 ,有关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机制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1 神经因素  交感神经系统在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对肺血管张力的调节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实验表明缺氧通过血管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 ,肺弹性动脉的顺应性降低 ,肺血管的弹性阻力增加 ,但交感神经对肺阻力血管的影响尚无定论。近年来还有实验提示感觉神经肽 ,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CRP)和P物质 (SP)也可能在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中起调节作用。1 2 …  相似文献   
4.
夜间哮喘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夜间哮喘引起许多作者的重视。本文概述了夜间哮喘发作的特点和规律,并分别从夜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气道热量、水份丢失、平喘药物减少、纤毛运动减弱、β受体数量减少、接触尘螨、血浆考的松水平下降、胃液返流等方面对哮喘夜间发作机理进行探讨,并初步探讨夜间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规则地吸入β_2受体兴奋剂、BDP,应用缓慢释放型平喘药物等。  相似文献   
5.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绿脓杆菌内毒素蛋白疫苗对207例绿脓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121例烧伤后绿脓杆菌感染患者中31例治疗后创面细菌培养29例阴转(94%),治疗组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86例非烧伤绿脓杆菌感染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伤口术后感染疗效高达92%。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0岁。因咳嗽、咯痰、肺部阴影5年,发热、胸痛2周于1985午11月27日入院。于1980年11月体检时发现“左下肺阴影”,当时因无症状未进一步检查治疗。1982年3月因咽痛、咳嗽,咯少量白痰,无发热及胸痛来我院就诊,胸片如图1、2,给予抗生素治疗1个月,症状减轻。后间断咳嗽、少量白痰、偶有痰中带血丝,为明确诊断曾于1983年3月31日收入院。痰找结核菌及肿瘤细胞各3次均为阴性,胸片同上。因病人拒绝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8.
膈肌起搏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膈肌起搏(DP)技术发展很快,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功能性电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收缩。目前应用的是植入式膈肌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高位截瘫和各种病因所致的低通气综合征。由于体内植入电极时可发生医源性合并症,使 DP 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发展无创性体外膈肌起搏器,可使 DP 的临床应用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控制后如何防止再次发作,是医生与病人共同关心的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一、避免诱发哮喘的因素 1.避免接触过敏原多数哮喘患者有过敏因素,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气憋,或仅有咳嗽,终生仅发作1~2次;重者反复发作,或终年迁延不愈,甚至致死。在传统的治疗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如舒喘灵)止喘效果确切,是常用的止喘药物;茶硷类药物(如氨茶硷)也很有效,轻症哮喘经这两类药物治疗常能平息哮喘发作。效果不满意时可采用其他药物,抗胆硷药物(如异丙托品)、α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在有些病例可取得疗效;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