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治疗男性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社会功能影响。方法将80例男性急性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组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对照组口服利培酮治疗,观察12周。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评定社会功能,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末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两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总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 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54,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42.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71,P<0.05)。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均能有效改善男性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种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但帕利哌酮缓释片改善社会功能方面优于利培酮,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度洛西汀与氟西汀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首发抑郁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度洛西汀组与氟西汀组,对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进行P300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定.与研究组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作对照,比较P300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度洛西汀组与氟西汀组P300的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延长,而P300的P2、N2、P3波幅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度洛西汀组与氟西汀组P300的P2、N2、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较治疗前减少且波幅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度洛西汀组与氟西汀组,P300指标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周末,疗效比较无差异.治疗前后的P300潜伏期、波幅及反应时间均与其治疗前后HAMD评分无显著性相关性.结论 度洛西汀与氟西汀均能有效治疗首发抑郁患者,且具有改善其认知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有零散报道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出现血小板减少,但多为单一药物所致,同一患者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报道较少,且其中发生机制尚无定论,临床上多以停药为主治疗。本文报道了一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患在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时出现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经过,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一、病史及诊断 患者,男,18岁,高三学生,主因“凭空闻语、疑人针对1个月”于2012年8月18日首次入院。 患者于1个月前不明原因开始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凭空闻语,称凭空听到很多人在讲自己的坏话,觉周围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针对自己,用摄像头监视他,觉得自己的心事没有说出来就给周围的人知道了,电视及网络都在说他的事情,不敢再看电视及上微博;半夜有时醒来称是给声音吵醒的,病情逐渐加重,夜不能眠,进食差,家人陪同下入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复饮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策略.方法 回顾性调查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8例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患者出院后进行回访,了解患者1年内是否复饮,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分析复饮的影响因素.结果 98例患者中57例1年内未复饮,占58.16%,41例患者复饮,占41.84%.单因素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临床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好发人群主要集中在18~44岁,常缓慢起病,具有情感、思维和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地区患者由于治疗条件落后、管理不当等原因,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其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将64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研究组)治疗前和保肝降酶治疗4周后的肝功能各项指标与55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3,t=3.044;P均0.01);治疗后研究组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ALT、AST与年龄(r=0.425,r=0.331)、首次住院年龄(r=0.268,r=0.262)、毒品使用年限(r=0.428,r=0.259)正相关(P0.05或P0.01);与受教育年限(r=-0.310,r=-0.371)负相关(P0.05);ALT与住院次数(r=0.262)、总蛋白、球蛋白与住院次数(r=0.513,r=0.522)、毒品使用年限(r=0.296,r=0.419)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肝功能损害明显;年龄、文化程度、住院次数、毒品使用年限与肝功能损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性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佛山市某医院2012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符合6类重性精神疾病之一的病案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收治重性精神疾病住院患者26 821例次,占该院收治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56.81%(26 821/47 208);各年度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例次有上升趋势,但重性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的构成比却逐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847,P<0.001)。疾病诊断中,精神分裂症占比最高,达到18972例(占70.74%),其次为双相情感障碍5063例(18.88%)。其中,精神分裂症占比逐年下降,双相情感障碍的占比逐年上升;各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87,P<0.001)。重性精神疾病住院患者主要是26岁~45岁的青中年(平均年龄40.35±14.87岁)、男性(50.36%)、未婚者(54.27%)。结论 重性精神疾病发生率下降,中青年未婚男性发病率高。应加强重性精神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