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采集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大的淋巴结和外周血,分别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培养,均分为实验组(rAd-p53-DC)、对照组(rAd-DC)和空白对照组。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转染2种来源的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Western blot鉴定P5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的含量,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经rAd-p53转染的两种来源DC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结果表明,实验组DC的表型(CD1a除外)CD83、CD80、CD86和HLA-DR表达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P53蛋白的表达上调,培养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明显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且刺激能力随rAd-p53-DC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也能刺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但较实验组差(P<0.05)。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TL效应)检测显示,实验组介导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且淋巴结来源DC的CTL效应明显高于外周血来源DC(P<0.05)。结论:rAd-p53-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有可能在解决淋巴瘤的微小残留病、DC免疫耐受等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眼缺血后重灌流可以加重眼部缺血和视网膜水肿,高压氧(HBO)可以改善眼部缺血,减少视网膜水肿,但其机理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观察HBO对家兔急性限缺血重灌流时房水自由基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对缺血重灌流损伤的治疗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使用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新西兰白兔22只,雌12只,雄10只,体重2.0~3.5kg(2.73土0.20kg)。随机分为2组:HBO组12只,对照组10只。2.方法:随机确定实验顺序,用20%乌拉坦(g/kg),从耳缘静脉注射,将动物麻醉后,分离出双颈总动脉和右股动脉。将聚乙烯…  相似文献   
3.
张秋  刘泽法  周靖勇 《黑龙江医学》2019,43(11):1394-1395
目的报告1例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PS)并转化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病例,提高对这3种疾病相关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M合并MDS转化为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MM和MDS可能来源一个克隆或是二个克隆,MDS高度转化为AML。结论 MM并发MDS病转化为AML病例报道少见,预后较原发性明显差。治疗相关、患者自身条件和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参与其中,其相关性和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伴不典型t(15;17)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预后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5月至9月收治2例的伴不典型t(15;17)易位AP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常规方法制备患者染色体,经R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实时定量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2例APL患者伴不典型t(15;17)易位核型,分别是46,XY,t(8;17;15)(q22;q21;q22)和45,X,-Y,t(11;17)(q23;q21).前者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诱导治疗4周后,骨髓形态学达到完全缓解(CR);后者PLZF-RARα融合基因,采用ATRA+ATO+柔红霉素(DNR)治疗6周后复查骨髓象,异常早幼粒细胞仍占80%,于1个月后死于全身性出血,从开始接受治疗计算,总生存期仅为72 d.结论 伴不典型t(15;17)易位,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APL患者对ATRA治疗敏感,预后良好,而伴t(11;17) (q23;q21)/PLZF-RARα融合基因阳性APL患者对ATRA不敏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3例初诊MD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再根据MDS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将其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高危型组(n=5),中危Ⅰ型组(n=11),中危Ⅱ型组(n=4),低危型组(n=3).选择同期于本院就诊的10例非恶性免疫性血液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研究组各亚组及对照组患者CD4+ CD25+ Treg比例与血清IL-10表达水平,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组各亚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研究组CD4+ CD25+ Treg比例和血清IL-10表达水平分别为(6.89±1.28)%和(7.02±1.83) 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2±0.46)%和(3.72±1.76)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3,3.824;P<0.05).②研究组4个亚组中,CD4+CD25+ Treg比例及血清IL-10表达水平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464,9.898;P<0.05).其中,低危型组和中危Ⅰ型组,以及中危Ⅱ型组和高危型组CD4+ CD25+ Treg比例与血清IL-1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危型组和中危Ⅱ型组,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中危Ⅰ型组和中危Ⅱ型组,以及中危Ⅰ型组和高危型组CD4+ CD25+ Treg比例及血清IL-1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中,MDS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比例与血清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26,P=0.022).结论 CD4+ CD25+ Treg的数量和(或)功能失衡在M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且CD4+ CD25+Treg比例及血清IL-10表达水平随预后危险级别的升高而升高,提示免疫异常是MDS发生、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因此,CD4+ CD25+Treg有望成为MDS免疫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加强对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认识,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12年2月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MPN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①MPN发病高峰年龄为40~79岁,占86.79%(46/53);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最为多见,占66.04%(35/53);临床表现不典型,脾大占77.36%.②MPN中不同疾病外周血血红蛋白(HB),RBC,WBC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进行了JAK2V617F突变基因检查,阳性率分别为83.33%和75%;9例CML-慢性期患者检测了BCR/ABL基因,阳性率为100%.结论 MPN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脾大为常见体征,血细胞持续增多结合JAK2V617F突变基因和BCR/ABL基因检测,可以准确诊断MPN,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t(9;22)(q34;q11)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合并鼻脑型毛霉菌感染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报道1例伴t(9;22)(q34;q11) AMLL合并鼻脑型毛霉菌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提示为伴t(9;22)(q34;q11) AMLL合并鼻脑型毛霉菌感染,予环磷酰胺及激素诱导治疗后行VPDA方案化疗以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联合伏康唑脂质体两性霉素B治疗,病情好转。结论伴t(9;22)(q34;q11)AMLL合并毛霉菌感染患者预后差,早发现、早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1例以子宫附件浸润为首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评价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采用MICM标准确诊。形态学包括骨髓涂片、细胞化学染色、组织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和RHG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确诊为AML-M2型。结论 AML可能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细胞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9.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5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546例患者中并发医院感染者178例,感染率32.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致病菌G(-)杆菌占59.5%,高于G(+)球菌(35.4%)。住院时间长、白细胞数在2.0×109/L以下、原发病为急性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对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及时发现感染,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支持治疗。在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有助于提高抗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