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的13例阻塞范围较广泛的CVST患者,并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中12例治愈,1例死亡。有8例患者术前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至出院时除1例死亡外,7例均意识清楚。12例患者出院时、术后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1(1.5,16)分、5(0,2.75)分,与术前14(2.5,1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为3(0,3.75)分、0(0,1.75)分,与术前5(2,5)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Navien导管抽栓术治疗CVST有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脑动静脉接触性溶栓是经过脑血管造影确诊后,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选择性置于患侧脑动脉或脑静脉(静脉窦),进行局部用药,此方法易于化解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我院自1999年8月至今已对15例患者开展了此项介入治疗.在治疗中我们应用高压注射器灌注尿激酶进行接触性溶栓代替了自动加压输液泵及人工手推方式灌注药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狭窄20例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颅内动脉狭窄可导致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它可使血管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使血管内径逐渐缩小。另外,动脉炎、动脉夹层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也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我院2004年6月至2005年11月运用支架成形术治疗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合理的术后随访辅助检查手段。方法收集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7例经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数据。结果球囊扩张式支架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51%(66/67)。症状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8%(3/67)。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评价支架内情况的辅助检查方式为经颅多普勒(TCD)或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率为8.96%(6/67),TCD对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的检查结果同DSA的符合率为75.00%,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率为2.99%(2/67),另外发现2例虽有支架置入脑血管相关区域再发卒中但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随访1年内支架相关区域症状性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0.44%(7/67)。结论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临床效果较好,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支架相关区域脑卒中发生率低。TCD是进行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随访的有效方式,可以对支架内再狭窄起到早期发现的作用,并且同DSA的一致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赵林  李林芳  张楠  刘增品  王铁刚  周存河 《临床荟萃》2011,26(21):1898-1899
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瘤颈重塑技术十分重要,常采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或采用球囊辅助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1]。球囊半覆盖瘤颈辅助栓塞技术,国内未见报道,我们采用球囊半覆盖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采用球囊半覆盖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  相似文献   
6.
胆道积气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宝生  刘增品 《河北医药》1998,20(2):116-116
胆道积气易引起右上腹疼等类似胆囊炎的症状,如何选用影像学手段进行胆道积气的诊断,作者从1990~1996年共发现胆道积气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15~80岁。有胆系手术者20例,其中胆囊-空肠吻合8例,胆囊十二指肠吻合9例,1例胰腺癌做过胃空肠及空肠空肠吻合术,2例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后,其余5例临床证实为胆石症及胆囊炎。 25例中摄过腹部平片5例,见肝内右胆管积气3例。16例作过胃肠造影检查发现胆道积气并见钡剂逆流入胆道。15例作过CT检查,所有病人均作了B超。 2 结果  相似文献   
7.
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旋转 DSA技术在脑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常规 DSA筛选出的 10 4例疑脑动脉瘤患者前瞻性的进行旋转 DSA检查 ,比较两者准确率。结果 :在脑动脉瘤检查中旋转 DSA技术特异性高 ,同时 ,对显示动脉瘤整体形态特别是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其特殊的价值。结论 :脑动脉瘤检查中旋转 DSA是常规脑血管 DSA的很好的补充技术。  相似文献   
8.
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例(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及支架置入术。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1例患者施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8例患者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5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开通吸栓治疗,所有8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团注肝素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0000~2900000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0000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狭窄或闭塞静脉窦均获得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狭窄及血栓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7例常规DSA阴性或动脉瘤显示欠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图像。结果:21个动脉瘤中,常规DSA阴性1个,可疑2个,显示不清18个,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上均能清楚显示。结论: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较常规DSA具有明显优势,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高灌注损伤综合征(HS)是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脑水肿,严重者甚至出现脑出血。目前,高灌注脑出血仍是困扰神经介入医生的一大难题,临床尚无相关指南及规范指导其治疗,因此患者病死率较高。笔者所在医院结合临床经验采用锥颅血肿碎吸术成功救治一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患者并首次进行报道,以期为提高临床高灌注脑出血救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