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脊柱手术通常需要在切口内留置引流管,以利于排出手术后创面的渗血、渗液[1-2],从而避免术区感染以及因为血肿形成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等并发症的发生[3-4]。然而,也有文献报道脊柱手术安放引流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5],并且还有可能增加出血、感染的风险以及再次手术拔除引流管[6-7]。目前,脊柱手术是否使用引流存在一定的争议,不同的研究结果有不同的主张;有支持安放引流的,有不支持安放引流的,也有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安放引流的。  相似文献   
2.
蒋电明  刘列华  周强 《西部医学》2020,32(8):1098-1103,1109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具有悠久的历史。1934年,日本Ito通过直接切开进入病变椎体清除病灶治疗脊柱结核,其疗效并不理想。1948~1951年,抗结核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随后出现了“香港术式”和方先之先生的“病灶清除疗法”。2000年后,彻底病灶清除术以及微创理念用于脊柱结核的病灶清除。近年脊柱内镜、经通道手术也相继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本文就不同时期的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3.
骨盆、髋臼骨折占所有骨折的3%~8%,常伴有膀胱、直肠和重要神经、血管等损伤,致死率、致残率高达18%.其治疗先后经历了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微创治疗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以微创为代表的骨盆骨折内固定术式在临床上普遍开展.骨盆前环是骨盆重要的张力弓.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骨盆前环骨折约占3/4.笔者对用于骨盆前环骨折的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伤椎塌陷在冠状位上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行PVP或PKP的患者,观测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伤椎侧凸Cobb角、伤椎楔变角、伤椎两侧椎体高度及伤椎棘突与上位椎体棘突之间的距离(以下称棘突间距)以及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伤椎冠状位影像参数术前与术后3d比较,术后3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丢失。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91±0.73)、(2.61±0.50)、(2.26±0.62)分。末次随访时有21例患者进行了骨密度检查,平均T值-4.76±1.12。结论 PVP和PKP术后伤椎塌陷在冠状位上有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医生应重视伤椎塌陷的冠状位畸形,术后强调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术后随访评价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置换节段与融合节段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ACDR联合ACDF病例(杂交手术组)和15例多节段ACDF病例(融合手术组)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椎间隙高度、颈椎总活动度和节段活动度占颈椎总活动度的百分比值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杂交手术组15例患者平均随访21.1个月,融合手术组15例患者平均随访25.1个月.2组病例术后各随访点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末次随访时杂交手术组置换节段活动度占颈椎总活动度的百分比值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P<0.05),上下位邻近节段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手术组上下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1).术后随访时间内未观察到装置松动、移位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ACDR联合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良好早期临床疗效,在维持颈椎运动功能的同时减少邻近节段运动负荷,是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髓核摘除辅以Isobar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行髓核摘除辅以Isobar动态固定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资料的患者2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临床疗效.腰椎正侧过伸过屈位片测量动态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rtebral space ratio,IVS)、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腰椎总活动度(L1~L5)的变化,采用Woodend分级评价椎间盘髓核有无信号改变.随访时间(28.45±3.59)个月.结果 术后24个月VAS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均较术前降低(P<0.05).屈伸活动度:动态固定节段由(5.62±4.30)°降至(3.53±1.52)°(P<0.01),邻近节段和腰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髓核信号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髓核摘除辅以Isobar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能维持固定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并保留一定的运动度,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的构成情况,测量髂间三角解剖参数: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L5椎体下缘、S1椎体上缘髂血管间距;髂间三角顶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5/S1椎间隙宽度.根据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1.2cm;0.6~1.2cm;<0.6cm且>0;≤0)定义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计算髂间三角面积、L5/S1椎间盘显露百分比.结果:髂血管间隙由左侧髂静脉、右侧髂动脉组成占54例(87%);双侧均为髂动脉或髂静脉各占4例(6.45%)、2例(3.23%);左侧髂动脉、右侧髂静脉占2例(3.23%).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分别为42(67.7%)、11(17.7%)、7(11.3%)、2(1.6%)例.Ⅰ、Ⅱ、Ⅲ型各解剖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5/S1椎间隙宽度为5.3±0.6cm.Ⅰ、Ⅱ、Ⅲ型髂间三角显露面积分别为5.00cm2 (1.42~11.90cm2)、1.04cm2(0.49~2.12cm2)、0.33cm2(0.10~0.92cm2),椎间盘显露百分比分别为78.3%、59.4%、42.5%.结论:腹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有助于L5/S1前路手术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腰椎前路手术是一种微创、安全而有效的腰椎术式。腰椎前方手术入路有腹膜内入路和腹膜外入路两种方式。由于腰2至腰5节段前方有腹膜后大血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存在,进行腰椎前路手术必须全面掌握脊柱腰段区域内的应用解剖结构。为此,现将腰椎前方重要解剖结构综述如下。1动脉1.1腹主动脉  相似文献   
9.
1964年Dwyer用脊柱前方内固定器械手术治疗脊柱侧弯,此后腰椎前路内固定器械相继出现,包括Dunn、Kaneda、Z-plate、University—plate等。这些器械固定于腰椎的侧前方,在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促进了腰椎前路手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2017年4月,共113例L4椎退行性Ⅰ度滑脱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2例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