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节段闭塞性布加综合征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节段闭塞性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下腔静脉开通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angiophsty,PT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复杂的病例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技术进行多角度评估下腔静脉病变,寻找腔内治疗最佳工作角度.结果 本组45例中,43例成功穿通并扩张.下腔静脉压由术前的(35.3±3.9)cm H2O降至术后的(9.5±2.0)cm H2O,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8,P<0.01).2例下腔静脉穿通失败,改行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1例行PTA时发生急性心包填塞.35例获得随访,随访率77.8%(35/45),随访时间3~46个月,平均28.6个月.除1例术后15个月支架内血栓形成而改行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外,其他34例患者无支架移位及肝静脉阻塞.心包填塞病例经手术修补下腔静脉后治愈,随访6个月除肋间神经痛外无其他不适.本组无肺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 节段闭塞性布加综合征腔内治疗的近期、中期疗效较好.3D-DSA技术有助于布加综合征的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0年kistner首次报告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名 ,从而区分了完全不同于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另一类新的疾病范畴 ,现已认识到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在下肢静脉性疾病中最为常见 ,约占其中的 5 3.5 0 % [1] 。目前已有多种诊治方法 ,须根据病情和各自的技术条件 ,正确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获得最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下面就此作一概述。1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检测方法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不全的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有创检查 ,主要是X线造影 ,它是检测下肢静脉系统病变最可靠、直观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3.
Hassab手术是目前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为认可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术后仍有较多的并发症[1].笔者回顾分析1996年9月至2006年1月间施行的186例Hassab术,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Hassab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探讨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微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扩张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下肢动脉闭塞患者52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68.0±3.5)岁,随机分为前列地尔联合PTA组26例和单用PTA组26例,前列地尔联合PTA组在PTA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静脉滴注,qd,连用2 wk,比较2组治疗前后主观症状、术前踝/肱指数(ABI)、最大行走距离的变化。结果 2组间歇性跛行、麻木、疼痛感在治疗后均有改善,但前列地尔联合PT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PTA组(P<0.05),2组治疗后最大行走距离和A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比较,前列地尔联合PTA组最大行走距离比单用PTA组增加明显(P<0.01),但AB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膝下动脉闭塞、狭窄患者,前列地尔联合微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扩张成形术短期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纤维瘤是常见的体表肿瘤,但小儿阴囊纤维瘤很少见,现报告1例。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腹腔注射法建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严重联合免疫缺陷(Hu-PBL-SCID)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Ⅰ组尾静脉注射mRNA未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Ⅱ组注射抗CD4+、CD8++mRNADC,Ⅲ组为DC,Ⅳ组为PBS,每周1次,共2次,然后接种2&#215;106肝癌细胞HepG-2,观察鼠成瘤率、成瘤潜伏期、肿瘤体积以及测定特异性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内种植瘤的细胞周期;用ELISA法检测鼠血清中是否有人IgG。结果鼠血清中均有人IgG,Hu-PBL-SCID嵌合模型重建成功,各组小鼠间成瘤率无明显差异,但Ⅰ组成瘤潜伏期延长,肿瘤生长缓慢,2周后肿瘤体积明显小于Ⅱ、Ⅲ、Ⅳ组(P〈0.05),Ⅰ组脾淋巴细胞对HepG-2有特异性杀伤效应。Ⅰ组HepG-2有75.82%&#177;4.78%处于G0/G1期,13.54%&#177;2.55%处于S期,10.64%&#177;2.36%处于G2/M期,与Ⅱ、Ⅲ、Ⅳ比较,P〈0.05。认为负载肝癌抗原的DC疫苗体内能诱导产生明显的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给临床X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系统疾病和外科选择或检验深静脉重建手术或效果以及确定或检验下肢深静脉瓣膜形成术效果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无病变成人男尸的静脉及正常和病患成人男性下肢静脉造影 ,左右各 31侧 ,在股静脉上取五个位点进行外管径测量 ,同侧对应点的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尸体与正常人之间 ,P值都 >0 .0 1;尸体与病患之间 ,P值都 <0 .0 1;正常人与病患之间 ,P值也都 <0 .0 1。结论 :股静脉管径的均数值 ,患肢比尸体要大 1/3多 ,而比正常肢的股静脉管径大 1/3。表明尸体与正常人下肢静脉造影的股、静脉外径大小 ,无显著性差异 ;尸体或正常肢与病肢股静脉外径大小 ,都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区域灌注化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中临床分期分组治疗。其中42例手术后置化疗泵区域灌注治疗,有4例肝转移患者门静脉置泵;2例Hartrnann术后予双侧髂内动脉置泵化疗;48例患者术后予外周静脉化疗,其中1例行Hartrnann术,5例肝转移患者。结果:按Duke's分期为B期的患者术后区域灌注化疗较术后外周静脉化疗无明显优越性,按Duke's分期为CD期患者术后区域灌注化疗较术后外周静脉化疗有较好疗效性,可减少转移、复发增加生存率。结论:区域灌注化疗对晚期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1993年10月至今应用股二头肌一半腰肌肌样形成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例,收效较好。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共9条肢体,年龄ZI~59岁,病程10个月~14年,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D超诊断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例经D超定位下的经皮静穿刺造影检查。结果按Kistner分级法均为IV度倒流,其中4例4条肢体曾做过1次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9例均有下肢浅静脉曲张。沉重易疲乏,酸胀痛,肿胀,其中8例足靴区色素沉着,7例胆前皮肤湿疹,5例并发足靴区溃疡形成,溃疡病史1~4年不等,最大面积为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液倒流性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103例病例经过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其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47例共53条患肢,分别采用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胭静脉肌袢成型术进行治疗;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56例共71条患肢,分别采用曲张浅静脉剥脱或腔内激光治疗,病人随访时间为2个月~8年。结果: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疗效良好者38条,轻度肿胀2条,经彩色多普勒检查,1例有轻度返流;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曲张静脉消失,水肿消退,无坠胀感,无瘙痒,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腔内激光治疗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安全,效果满意,但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