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ubber band and clip facilita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RAC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5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依照ESD手术方式分为RAC ESD组(n=34)及传统ESD组(n=81),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RAC ESD组中位标本面积632(753) cm2,中位手术时间400(55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14(020) cm2/min。传统ESD组中位标本面积471(502) cm2,中位手术时间500(50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09(007) cm2/min。RAC ESD组标本面积略大于传统ESD组,手术时间略短于传统ES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C ESD组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08)。RAC ESD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34/34)、1000%(34/34)及971%(33/34),传统ESD组分别为1000%(81/81)、963%(78/81)和914%(74/81)。两组均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经过(100±55)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局部复发。结论RAC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可提高手术效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67例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治愈性切除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7例病变中隆起型病变5例,浅表型病变59例,凹陷型病变3例。病变中位直径1.6(1.8)cm,中位手术时间60.0(56.0)min。整块切除率97.0%(65/67),完全切除率91.0%(61/67),治愈性切除率82.1%(55/67)。肿瘤最大径(OR=8.457,95%CI:1.227~58.302,P=0.030)及病理类型(OR=15.133,95%CI:1.518~150.870,P=0.021)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3例(4.5%)患者发生ESD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迟发出血,内镜下止血后好转;2例术后瘢痕狭窄,内镜引导下探条扩张后好转。58例随访患者中1例垂直切缘阳性且未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出现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发现异时性早期胃癌,再次ESD切除。结论 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操作前应对病变大小、边界、浸润深度进行准确评判,制定适宜的治疗方式及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3.
超声内镜自面世以来以广泛应用于胃肠道肿瘤的判读及分期、胆胰系统及其他壁外器官的扫查中,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 FNA)的出现大大拓展了超声内镜的应用范围。如何提高EUS FNA的阳性率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对EUS FNA的操作过程、穿刺针选择、穿刺方法策略及快速现场病理评估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提高EUS FNA阳性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AC-ESD)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回顾2018年9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行RAC-ESD的患者47例,归纳、分析其护理配合要点及应用效果。结果 47例结直肠病变患者均成功完成RAC-ESD手术。结论 高效准确的护理配合是RAC-ESD手术顺利完成的先提条件,RAC-ESD手术护士应根据病变情况剪裁合适的橡皮圈大小,术中掌握配合内镜医师使用橡皮圈组织夹进行有效牵引的步骤,与内镜医师默契配合完成对病变组织的有效牵引。  相似文献   
5.
背景 随着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的上升,炎症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情况值得关注。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内镜随访的39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发生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为结局事件,以患者的病程为时间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39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13例发生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2例、克罗恩病1例;腺瘤样病变或肿物(ALM)10例、异型增生相关病变或肿物(DALM)3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疾病活动程度和疾病复发情况与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有回归关系(P<0.05);性别、起病年龄、结肠癌家族史、吸烟、病变范围和接受至少2年以上的5-氨基水杨酸(5-ASA)/柳氮磺胺吡啶(SASP)维持治疗与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无回归关系(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无炎症性肠病家族史者、中度活动者及疾病偶发患者的累计生存率高于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者、重度活动者及疾病频发/持续活动患者(χ2值分别为4.631、7.382、13.438,P值分别为0.031、0.007、<0.001)。10例ALM患者中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1例多发ALM患者行全结肠切除;3例DALM患者1例行全结肠切除,2例因病情较重或全身情况差未行手术治疗。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的发生率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影响其发生的高危因素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疾病活动程度和疾病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63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3例病变中黏膜病变118例,包括隆起型病变31例,平坦型病变2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65例;黏膜下病变45例,均为隆起型病变。病变中位直径2.2(2.0)cm,手术时间42(53)min。整块切除率92.6%(151/163),完全切除率86.5%(141/163),病变大小与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相关(P<0.05)。4例发生ESD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中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出血,经内镜下确切止血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35例随访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3例再次内镜下切除,1例手术切除。 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达到整块切除及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快速线上评估(rapid on-line evaluation,ROLE)在胰腺实性病变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EUS-FNA的胰腺实性病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进行ROLE法,分为ROLE组和对照组。ROLE组根据病理医师判断是否获得足量胰腺组织细胞或异型细胞来决定是否继续穿刺,对照组根据内镜医师穿刺经验判断是否获得足量肉眼组织条决定是否继续穿刺。EUS-FNA获得的标本由另一位病理医师给出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而最终诊断的金标准基于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诊断,对于没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最终诊断依据临床病程、影像学、肿瘤标志物和治疗效果反馈等综合结果。比较两组的诊断率、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穿刺针数、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其中ROLE组51例,对照组36例。ROLE组诊断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98.0%(50/51) 比 86.1%(31/36), P=0.078];ROLE组的穿刺针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2针比3针,P<0.001);ROLE组的操作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数19.4 min 比 18.5 min,P=0.089),两组在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LE在胰腺实性病变EUS-FNA中能提高穿刺的组织获取量,减少穿刺针数,且不明显增加操作的时间和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