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蹼状阴茎的诊断与治疗(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9年7月-2005年1月共收治11例蹼状阴茎患者,我们根据病情采用横切纵缝、倒“V—Y”结合“Z”成形,手术治疗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银花泌炎灵片联合坦洛新治疗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采用银花泌炎灵片联合坦洛新治疗,与75例单纯使用坦洛新治疗患者对照观察。结果:75例银花泌炎灵片联合坦洛新治疗患者治愈40例,有效30例,无效5例,单纯使用坦洛新治疗患者治愈22例,有效28例,无效25例。结论:银花泌炎灵联合坦洛新治疗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9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不适6d,前降支支架置入术后1d"于2010年9月28日由心内科CCU转南一科,以往明确诊断高血压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胆囊切除术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的204例BPH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源性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和未感染组167例,无菌留取感染患者中段尿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合并症、是否进行术前导尿、前列腺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导管时间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04例BPH患者发生尿源性感染37例,感染率为18.14%;中段尿共分离出病原菌43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7.91%)、屎肠球菌(20.93%)和肺炎克雷伯菌(18.60%);合并糖尿病、术前导尿和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3 d是BPH患者尿源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临床需重点关注合并糖尿病、术前导尿和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3 d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睾丸扭转误诊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我院1992~2005年收治的睾丸扭转误诊3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4~62岁,其中<25岁26例.发病至就诊时间:6 h内3例,6~24 h 4例,24~48 h 15例,2~30 d 8例.14例发生于睡眠中,6例于剧烈运动后,3例有外伤史,余7例发病情况不明.临床表现为睾丸进行性肿痛26例,下腹疼痛2例,腹股沟疼痛性包块2例.  相似文献   
6.
7.
脓毒症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研究[1]表明脓毒症患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就是一系列炎性细胞被依次激活,然后释放大量炎性因子,该过程呈瀑布式级联反应,对全身组织、器官产生严重损伤,导致患儿死亡。文献[2]报道感染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一种较为特殊的蛋白成分,即C反应蛋白(CRP),其为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会与肺炎链球菌荚膜C多糖产生沉淀反应,可在应激或炎症反应下短期上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骨盆骨折并尿道断裂术后性功能障碍的诊治经验.方法 分析39例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骨盆骨折并尿道断裂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 a,失访4例,术后通过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夜间阴茎勃起(NPT)监测,阴茎海绵体造影、球海绵体肌反射(BCR)等方法.其中神经性勃起障碍2例,静脉性2例,心理性1例.结论 性功能障碍是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骨盆骨折并尿道断裂可降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输尿管手术术中留置双J管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对38例肾盂、输尿管结石、狭窄患者术中应用双J管发生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并发症有肉眼血尿14例、腰痛12例、膀胱刺激症状10例、双J管移位1例和尿路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并发症得到控制。结论手术中应用双J管有一定并发症,经预防和相应处理完全可以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儿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影响因素及脑电图(EEG)特征,为SAE的早期识别和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脓毒症患者38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SAE将患儿分为SAE组142例和非SAE组247例,通过查阅病历对两组患儿的病原菌分布、SAE影响因素及SAE患儿的EEG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AE组中有92例患儿血培养结果呈阳性,在非SAE组中有121例患儿血培养结果呈阳性,阳性率分别为64.79%和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分别检出92株和12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的构成比均高于革兰阴性菌,SAE组检出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构成比高于非SAE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小儿SEA具有一定影响,PCIS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保护因素,血清CRP为影响因素(P<0.05)。在SAE组患儿中,共有110例检出EEG异常,异常率为77.46%,主要表现以过多θ波和出现δ波为主。结论小儿SAE具有一定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EEG特征,其发生风险与器官障碍程度、营养水平、免疫炎症状态有关,临床应对脓毒症患儿的SAE风险进行充分评价,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SAE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