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患者死亡的因素之一,其发生率为7%~20%。因其起病急,早期诊断率低,治疗困难,愈后较差,可因诊断延误或治疗不当导致死亡。我院自1996年2月-2002年5月共收治9例,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RAF激活的长链非编码RNA(BANCR)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PTC细胞中BNACR表达;应用慢病毒载体构建ihBANCR、绿色荧光蛋白(GFP)和isBANCR的PTC细胞株并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法检测BANCR对TSHR甲基化水平的影响;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增殖和细胞划痕实验探讨BANCR对PTC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PTC数据集中TSHR甲基化相关酶, 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进行验证。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χ2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 BANCR在PTC细胞系(TPC-1和IHH-4)中高表达(F=7.410, P<0.05);BANCR可显著上调THSR基因甲基化水平(t=8.072, P<0.05);ihBANCR组的PTC细胞较GFP组其增殖能力(232.7±107.7比165.8±68.6, F=11.100, P<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数学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四组,28例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Ⅰ组,26例患者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为对照Ⅱ组,26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Ⅲ组.27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为观察组。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中转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结果在腹胀痛缓解时间和恢复排气时间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在胃肠减压量上,对照Ⅱ组、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Ⅲ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转手术情况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减趋势(P:0.032),观察组的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在患者满意度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增趋势(P=0.004),观察组和对照Ⅲ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在临床疗效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m了递增趋势(P=0.03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种特殊的直肠手术后难治性盆腔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5例)和北京潞河医院普外科(1例)收治的共6例直肠手术后难治性盆腔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病人行肠造口手术,并经多次手术清除感染组织后治愈;1例经治疗后行造口还纳,盆腔感染复发,再次行造口及清创手术,未愈;1例暂时经直肠吻合口漏行盆腔感染清创换药,未愈。结论 此类直肠手术后难治性盆腔脓肿较既往常见类型存在病史时间长、合并症多、治疗方法复杂、迁延不易愈合、预后较差等特点。因此,直肠手术中,在盆腔没有活动出血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性止血纱布填塞或其他止血材料置入,可能为预防这种难治性盆腔脓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围术期结直肠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直肠肿瘤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均行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精氨酸和谷氨酰胺。观察两组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及营养状态的变化。结果:术后第2、7天,观察组CD4/CD8及免疫球蛋白A(Ig 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7天,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体质量指数(BMI)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降低及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给予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可有效改善围术期结直肠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炎性反应,纠正肿瘤组织细胞异常代谢,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POSSUM、P-POSSUM、Cr-POSSUM及ACPGBl评分系统分别预测结直肠癌手术风险的效果探讨分析。方法选取15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以POSSUM、P-POSSUM、Cr-POSSUM及ACPGBI评分系统分别对结直肠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进行前瞻性预测,并与术后实际并发症、死亡率进行对照。结果POSSUM评分系统预测并发症的发生率(76例、50.67%)及死亡率(42例、28.00%)分别显著高于实际并发症率(38例、25.33%,P<0.01)及死亡率(7例、4.67%,P<0.01)。但老年患者的并发症预测发生率与实际发生率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POSSUM、Cr-POSSUM及ACPGBI评分系统预测死亡率(分别为9例、6.00%,10例、6.67%及11例、7.33%)与实际死亡率(7例、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OSSUM、Cr-POSSUM及ACPGBI评分系统均能较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死亡率,而POSSUM评分系统可能高估了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正>自1983年德国Semm教授首次成功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以来[1],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具有创伤小、腹腔脏器干扰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2-3]。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术技术得到不断改进,现报告我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32例的经验。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  相似文献   
8.
双胆总管畸形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 女,64岁。因间断右上腹痛7个月入院。体查: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右上腹轻压痛,莫菲氏征阴性,肝未及肿大。入院后检查:肝功能正常,血、尿淀粉酶正常。B超检查示:萎缩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直径约1.3cm,胆总管下段未见明显结石。常规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胆囊萎缩,其内多发结石,常规切除,暴露胆总管,直径约1.0cm,于正常胆总管外侧另见一异常管道,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国内外有逐年上升趋势。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20万新发和60万死亡病例[1]。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现在年平均增长4%,估计每年有40万新发病例。2004-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显示,结直肠癌占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五位,死亡率达到7.42/10万[2]。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放、化疗效率低,毒副作用大,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近半个世纪,结直肠癌的治疗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手术切除转向由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和生物治疗等为辅助治疗手段的多学科联合治疗[3]。  相似文献   
10.
刘佐军  纪智礼 《腹部外科》2002,15(6):363-363
我院收治麦氏切口疝 16例 ,其中手术治疗 15例 ,保守治疗 1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本组男 6例 ,女 10例 ;最小年龄 5 8岁 ,平均6 2 .1岁。 15例为阑尾术后并发 ,其中 9例为切口Ⅰ期愈合后并发 ,6例为切口感染Ⅱ期愈合后并发。 1例为胰腺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 ,行麦氏切口引流术后并发。发病时间为术后第 14~ 90d ,平均 72d。临床表现 :右下腹可复性包块 10例 ;右下腹包块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6例。入院诊断均为麦氏切口疝 ,其中 6例嵌顿。二、术中见疝囊完整 ,最大 4 0cm× 35cm× 30cm ,最小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