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幕上Ⅱ级胶质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经病理确诊的幕上Ⅱ级脑胶质瘤患者42例,均经开颅手术切除胶质瘤,手术前后分别对其进行生存质量KPS评分,并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史、肿瘤大小、肿瘤深浅等进行分类数据统计比较,研究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性别、术前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史对患者生存质量无显著影响(P均>0.05);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深浅和切除范围对患者生存质量存在影响,其中年龄≥60岁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差值显著低于<60岁者[(12.8±4.8)、(20.6±8.7)分],肿瘤直径≥4 cm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差值显著低于<4 cm者[(15.4±5.2)、(20.8±6.3)分],深部肿瘤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差值显著低于浅表肿瘤者[(13.8±6.2)、(21.2±4.8)分],次全切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差值显著低于全切者[14.3±5.8)、(19.8±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81、2.874、4.202、2.452,P均<0.01或P<0.05).42例患者随访时间(2.8±1.1)年,病死率7.1%(2/42),复发率28.6%(12/42).结论 幕上Ⅱ级胶质瘤患者的发展与生存情况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深浅程度和手术切除范围等有关,高龄患者、肿瘤较大、较深以及次全切术式的患者其生存质量相对更差,应对该类患者格外重视,密切监视,综合提升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康爽  刁玉领 《黑龙江医学》2019,43(3):302-305
与三叉神经相关的疾病最常见的为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鞘瘤及脑膜瘤等。熟悉和掌握解剖结构是成功手术的前提,临床解剖学的认识和发展,会带动临床手术的发展和革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5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Samii分型B型3例、C型7例、D型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前外侧入路手术切除肿瘤, 术后通过门诊复查或电话、微信等方式规律随访, 评估患者的肿瘤进展情况和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显露, 其中肿瘤全切除14例, 大部切除1例;术后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加重, 1例新发面瘫(House-Brackmann分级Ⅲ级), 无脑脊液漏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 无一例死亡。随访3个月时术后发生后组颅神经麻痹加重患者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或减轻, 但声音嘶哑至6个月时仍未见明显改善;新发面瘫患者术后3个月时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截至末次随访时, 15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采用前外侧入路均能满足不同Samii分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手术通道的显露需求, 肿瘤全切除率高, 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康爽  刁玉领 《黑龙江医学》2019,43(5):446-448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周围的解剖学构筑情况,为临床上认识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共9具尸头标本(女性4具、男性5具,年龄范围51~75岁,平均年龄60.8岁)应用于本实验研究。其中3具制成轴位薄层E12塑化切片(2 mm),用于神经根表面蛛网膜结构的研究;6具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三叉神经周围膜性结构的特点。此外,对50例年长患者(40~77岁)、48例年轻患者(6~20岁)的磁共振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分别作为年长组和年轻组。在轴位T1加权像上对三叉神经根与正中线所成的角度进行测量,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沿着三叉神经根的全长都有蛛网膜小梁附着于表面,而且有一部分蛛网膜深入到美克尔氏腔;在左侧,三叉神经根与正中线所成角度的平均值在年长组为9.40°(SD,5.19°),在年轻组为13.57°(SD,6.27°);在右侧,年长组为10.13°(SD,3.54°),年轻组为14.14°(SD,5.38°)。两组相比较,该角度值在年老组要小于年轻组(left,P=0.001,right,P=0.000)。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根会发生移位,我们考虑为脑组织萎缩下沉所致。神经根全长周围都有蛛网膜小梁附着,推测神经根移位后,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小梁结构会对神经根产生栓系作用,可能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生的一个因素,尤其是那些术中未能发现血管压迫的病例,我们主张沿三叉神经根全长对其进行松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测量,为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枕髁的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335例正常成人头颈CTA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对枕髁进行三维重建后,在图像下面观标出:枕骨大孔前缘中点(A)、枕骨大孔后缘中点(B)、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后缘交点(C)、舌下神经管内口后缘中点(D)等定位点,分别测量枕髁两侧A、B点连线与A、C点连线的夹角(∠α),A、B点连线与A、D点连线的夹角(∠β),CD两点之间的长度,枕髁前后径长度,以及∠β和∠α差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侧别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335例正常成人两侧合计检测结果:∠α为32.49°~52.18°(42.06°±3.25°)、∠β为43.62°~73.48°(58.51°±5.37°),∠β和∠α差值为7.42°~30.10°(16.45°±4.07°);CD长度为6.18~13.08(8.94±1.3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16.12~27.71(21.57±2.17) mm。枕髁左侧、右侧∠α为42.12° ± 2.88°、42.00°±3.59°,∠β为59.37° ± 5.24°、57.66° ± 5.39°,∠β和∠α差值为17.24°±4.13°、15.66°±3.87°,CD长度为(9.14±1.39)mm、 (8.73±1.2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21.59±2.28)mm、(21.55±2.08)mm。不同侧别间比较:左侧∠β、∠β与∠α差值、CD长度均大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2、5.971、4.199,P值均<0.05);而∠α、枕髁前后径长度不同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侧别间枕髁的相关解剖学影像测量数据存在差异;远外侧入路中,磨除从枕髁后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范围的骨质所暴露的视野及扩大的视角,在左侧均大于右侧。因此,对于枕骨大孔腹侧正中病变,建议从左侧开颅,可获得更大的暴露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前临床上常用渗透性利尿剂200 g/L甘露醇降低颅内压(ICP),但有时200 g/L甘露醇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低血钾、颅内压反跳等并发症的发生[1,2],其他的渗透性利尿剂如白蛋白、高渗盐水等已成功地用于治疗颅内高压[3,4].有研究表明,高渗盐水可增加脑血流、改善脑氧供需平衡[5-7],但对高渗盐复合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H40)对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患者术中颅内压、脑氧代谢影响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HH40对术中颅内压、脑氧代谢、血流动力学和电解质影响的研究,从而探讨HH40用于降低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患者颅内压,改善脑氧代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H40)联合控制性降压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中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H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均施行全麻和控制性降压;H组输注HH40 8ml/kg,30min内输完;C组输注6%羟乙基淀粉,方法同H组,监测并记录输注前即刻(T0)、输注后15(T1)、60(T2)、术毕前60min(T3)和术毕时(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采集颈静脉球部和桡动脉血测定血浆Na+、K+、pH,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T0、T2-4时脑动脉-静脉氧含量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RO2);分别于T0-4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记录术中输血量、出血量和尿量。结果与C组比较,H组Da-jvO2和CERO2在T3-4降低(P〈0.05)。结论静注HH40联合控制性降压可安全地用于脑膜瘤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在内镜下经鼻腔打开蝶窦前壁,暴露鞍底,在内镜下行垂体腺瘤切除术,并清除残余肿瘤。结果:腺瘤全切43例,次全切5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尿崩9例,头痛2例,无死亡、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视力、视野、停经泌乳、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内镜视野方向多变、操作灵活,经内镜下鼻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好的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揭示三叉神经穿颅段及其周围结构的放射解剖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形态学及影像学依据。方法 26具完整成人尸头(10具女性,16具男性,年龄45~81岁,平均63.8岁),分别行显微解剖(8具)、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2具)和薄层塑化(16具),观察到的结果与临床无三叉神经疾患人群骨窗位CT图像(32例)、B-FFE序列MRI图像(3例)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三叉神经眼支与Ⅲ、Ⅳ、Ⅵ对脑神经及眼上静脉被硬脑膜及蛛网膜包绕共同穿越眶上裂,在此形成一个生理性的狭窄。CT及MRI结合应用,可以满足该部位的诊断需求。圆孔是一个内侧壁中部带有骨嵴的弯曲管道,其突出的骨嵴造成管腔的狭窄,容易压迫到三叉神经上颌支。CT在该部位的应用较MRI有优势。三叉神经下颌支穿出卵圆孔处,有大量的静脉丛伴行,容易造成血管性压迫。MRI在该部位的应用较CT有优势。结论 三叉神经的3个分支在穿颅底段时,都存在机械性的压迫可能,这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发生的原因之一。CT和MRI在上述3处部位的联合应用,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