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改良Del Nido停搏液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两种不同心肌保护液在联合瓣膜置换术的心肌保护效果及临床结果,为临床选择合适心肌保护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行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使用不同的心肌保护液分为两组:改良Del Nido停搏液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3.13±9.52)岁;改良St.Thomas停搏液组,70例,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0.71±9.29)岁。收集术前(T1)、主动脉开放后2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T4)血液中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及肝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浓度,同时比较术后及随访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术前射血分数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联合瓣膜置换手术。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组相比,改良Del Nido组灌注次数(1.19±0.39 vs.2.99±0.75,P0.001)明显少,主动脉阻断时间更短(P=0.003);两组术中心脏停搏良好,两组复跳后除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9)。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Del Nido停搏液具有与改良St.Thomas停搏液同样的心肌保护效果,灌注次数减少,阻断时间缩短;此外未发现其额外增加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其心肌保护能力在成人心脏瓣膜手术中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时舒芬太尼复合麻醉的效果,指导临床对麻醉剂量的合理控制。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4年8月,住院部收治并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50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分组。各组患儿均以舒芬太尼作为麻醉用药。对各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舒芬太尼总用药量以及单位时间总药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C组舒芬太尼总用药量为(2.31±0.89)μg/kg,单位时间总药量为(0.41±0.11)μg·kg-1·h-1,明显低于A组、B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麻醉过程中,舒芬太尼复合麻醉期间的单位时间总量建议控制在0.9~1.0μg·kg-1·h-1范围内,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症特点及其死亡原因。方法回顾分析416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16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肺部并发症75例,低心排2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消化道出血8例,脑部并发症:昏迷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死亡21例,死亡率5.0%;以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的婴幼儿比例最高(57.1%),其次是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与体外循环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提高婴幼儿各种先,心病矫治技术的同时应加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心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416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416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术患儿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分析41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49例,女167例,平均年龄(13.1±9.3)个月。结果416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共死亡21例,病死率5.0%;其中2004年1月~12月的144例患儿中死亡4例,病死率2.8%。婴幼儿的病死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以小于1岁的患儿较高。在死亡原因方面,以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的婴幼儿比例最高,占21例死亡婴幼儿的57.1%(12/21),其次是死于呼吸功能衰竭的婴幼儿占21例死亡婴幼儿的28.6%(6/21)。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病例在各年龄段死亡病例中占有较大比例。结论婴幼儿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时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患儿比例较高;因此在提高婴幼儿各种先心病矫治技术的同时应加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心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研究老年患者麻醉中心血管的稳定性。方法应用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对200例老年患者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观察诱导后和维持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术中循环稳定,均无静脉注射处疼痛,全身麻醉诱导后、插管后及术中血压及心率与基础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无明显改变。结论老年患者应用福尔利长时间持续静脉滴注无蓄积,对老年患者应用具有心血管安全性,苏醒质量良好,麻醉诱导及维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改良超滤技术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围术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探讨改良超滤技术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0例于体外循环停机后行改良超滤即超滤组,20例未行超滤即对照组.分别于体外循环结束、体外循环后15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测量心率、血压、左房压、中心静脉压和胸腔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结果:未发现与改良超滤有关的并发症.超滤组在体外循环后60分钟和120分钟,平均动脉压分别为93.5±10.3mmHg和84.7±8.6mmHg,而对照组为64.2±9.1 mmHg和68.7±11.3mmHg,前者体循环压力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发现改良超滤组病例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红细胞压积,术后输血量和胸腔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超滤是一种能有效减轻机体水负荷,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输血所带来的感染危险和早日拔除胸腔引流管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9例复苏困难的重症瓣膜病患者成功复苏经验,尝试心肌保护新方法.方法 对经多次除颤不能复苏的重症瓣膜病患者,采用再次阻断升主动脉,行4:1半钾温冷血停搏液诱停加纯温血持续灌注,待心脏复苏后再开放升主动脉的方法.结果 9例复苏困难的重症瓣膜病患者均自动复苏.结论 再次阻断升主动脉,行4:1半钾冷血停搏液诱停加纯温血(不含停搏液)持续灌注,待心脏复苏后再开放升主动脉的方法为复苏困难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成功复苏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探讨心血管手术麻醉期间的严重急性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及疗效观察等.方法 通过观察300例心血管手术麻醉患者中严重急性变态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并研究它的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等.结果 在300例患者中,其中有8例出现严重的急性变态反应(其发生率是1.5%);4例可疑变应原是鱼精蛋白,2例进口抑肽酶,其他是2例.8例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低血压,6例患者有支气管哮喘,1例患者出现室颤,3例患者出现皮肤的改变,进行转流抢救者有2例,其中有1例死亡.结论 临床上严重的急性变态反应容易在心血管手术麻醉期间发生,但是由于其临床表现相对来说比较隐蔽,手术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早期及时发现并治疗抢救以免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中快通道心脏麻醉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本院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50例;主要采用复合麻醉;用药为异丙酚、瑞芬太尼、咪唑安定等;降低芬太尼的使用量;对患者在要后进行有效的镇痛和镇静。结果:本组患者中45例在术后6小时内把气管导管拔除,平均拔除时间为0.5~8小时,患者均无发生术中知晓。结论:采取快通道心脏麻醉可达到缩短患者在ICU停留的时间,术后对气管导管早期拔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儿童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患儿3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将患儿分为AKI组(62例)和非AKI组(238例),收集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间临床指标的不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肺炎和(或)心力衰竭史、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是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可通过避免或降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来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