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6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66例中支病变40例,支病变109例,支病变617例,其中左主干病变83例,均选择胸部正中切口,每例移植血管1~6支,平均移植血管3.78支;随访1~56个月,631例(82.4%)症状完全消失,127例(16.6%)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提高,6例死亡(0.78%),8例(1.04%)术中改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3~12个月2例因血管桥堵塞需要作PTCA。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16.35±19.8)h。住院时间(18.2±8)d。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绝大多数病例的首选术式,可以做到完全再血管化,满意的桥血流量,低并发症,操作安全,近期效果好,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2.
3.
升主动脉瘤有明确的根治手术方式,对于升主动脉扩张处于边缘病变的处理方法尚有争议[1-3],有升主动脉直接部分切除法,有切除后加人工材料包裹成形加固法,或者有学者认为无需处理。我们认为只要有形态上的扩张,根据Laplase定律,如果不加任何处理,升主动脉会继续扩张发展成不可逆的瘤样病变而导致二次手术。我们有选择地对52例升主动脉扩张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监测用于评估心瓣膜手术体外循环(CPB)后成分输血的可行性。方法瓣膜置换术患者64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34名。即依据PT、APTT检测输注血制品组(Ⅰ组)和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成分输血组(Ⅱ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平稳后肝素化之前(T1)、鱼精蛋白充分拮抗肝素后(T2)、输注血制品后(T3)测定以下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记录各个时点出血量:关胸期间(Q0),术后1h(Q1)、6h(Q6)、12h(Q12)、24h(Q24)及总出血量(Q总)。记录CPB后输入血制品的种类和数量: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机采血小板(PC-2),新鲜冰冻血浆(FFP),悬浮红细胞(CRCS),冷沉淀(Cryo)。结果CPB后2组PT、APTT、INR、ACT均较T1延长(P<0.05),Hb、Plt则明显下降(P<0.05)。输注血制品后与Ⅰ组相比,Ⅱ组PT、APTT明显缩短(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Q0和Q6明显多于Ⅰ组(P<0.05),但2组总出血量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Ⅰ组各种血制品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CPB后PT、APTT、Hb、Plt监测可用于明确FFP、Cryo输注指征,初步推断PC-2输注指征,有利于科学管理围术期输血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行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比较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术后旁路通畅率为100%。住院时间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7)d,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8))d;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8±14)h,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7±32)h;心房颤动发生率: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6(6%),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4/33(12%)。结论并行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是一种合理和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与全胸骨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观察两种术式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进行的98例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作为观察组,同期进行的192例常规正中开胸全胸骨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手术引流量、术后并发症、ICU留住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院内死亡;两组病例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心脏彩超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手术切口的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24 h引流量、ICU留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主要优势在于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各方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6岁。间断心悸、乏力1年,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缓解。不伴发热、胸闷、胸痛等不适,也无晕厥病史。因症状加重遂来院检查,查体:一般情况好,心界无扩大,心率68次/分,律齐,心尖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粘液瘤,二尖瓣前向血流速度增快并中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难治性心血管外科出血的应对策略。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成人心外科7652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对31例常规止血难以控制的病例采用可抽取性纱布填塞局部压迫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9例患者有效地控制了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3例二次开胸,没有相关感染、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围术期死亡2例。结论可抽取性纱布填塞法可减少手术时间、避免二次开胸的手术风险,是一种有效应对心外科难处理大出血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老年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与P-Akt的相关性。 方法21~23个月龄 (老年鼠) 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不拘,体重450~500 g,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 (Post组) 3组,每组10只,观测心脏冠状动脉流量、心肌梗死范围、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 (P-Akt)表达、心肌和线粒体的改变。 结果 Post组较IR组冠状动脉流量明显增加 〔(6.4±1.2) ml/min vs. (3.1±1.2) ml/min,P<0. 01〕,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少(35.0%±2.0% vs. 55.7%±3.6%),P-Akt的表达明显增强,心肌纤维和线粒体的完整程度明显较好。 结论 缺血后处理对老年大鼠离体心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与P-Akt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37例左心室室壁瘤(LVA)行室壁瘤切除手术(Jatene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37例患者中男29例,女8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2.4±7.4岁.前壁心梗34例(91.9%),合并心绞痛22例(59.5%),充血性心衰16例(43.3%),室性心律失常7例(19%),系统性栓塞1例(2.7%).左室射血分数(EF)24.26±19%,左室舒张末内径61.3±7.1mm,31例同时行CABG(83.8%).结果 存活34例(91.9%),死亡3例(8.1%),25例病人(67.6%)症状消失或症状改善,EF:39.7±9.5%P<0.001,左室舒张末内径53±5.5 mm,P<0.05.结论 Jatene手术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术后心功能康复,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手术死亡率低.我们的结果支持采用这种方式治疗左心室室壁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