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畜牧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地方性、流行性寄生虫病。人体各部均可受累 ,肝、肺居多。肾包虫病较少见 ,占包虫病的 0 .4 %~ 4 %。现将我院经超声检查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 1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1例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11~ 4 8岁 ,平均 2 6  相似文献   
2.
肝包虫破入胆道的B超诊断及分析(附4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包虫破入胆道是肝包虫病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不足 1% [1] ,破入胆囊的更为少见。本文对我院 1998年至 2 0 0 1年经B超诊断并手术病理证实的 4 2例肝包虫破入胆道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1 资料与方法4 2列均为我院住院病人 ,其中男 2 6人 ,女 16人 ,年龄 12~ 72岁 ,平均 2 7.8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肝包虫囊肿肝脏再生的特征。方法:对344例B超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肝包虫病肝脏的超声特征、肝脏形态学改变及肝脏功能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有部分肝叶萎缩同时伴有部分肝叶再生,其部位及程度取决于包虫大小和生长部位。一般包虫越大,萎缩与再生越明显:距包虫越近的肝组织萎缩越明显,距包虫越远则再生越明显。肝脏功能保持正常。结论:肝包虫囊肿是肝脏的良性占位性疾病,不管包虫多大,压迫那么严重,部分肝叶总能通过再生保持正常的肝脏体积和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4岁,哈萨克族,于1986年11月因腹痛、腹泻、呕吐、发热并腹部包块18天入院。腹部触诊,在中上腹部扪及一长形肿物,约15×4cm大小,质地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位置表浅,且有移动性。其一般情况、发育及营养尚可。 11月13日B超检查所见:肝、胆、脾均属正常,在中上腹包块处横行扫查,见一规则的弧形强回声  相似文献   
5.
肝包虫囊肿破入腹腔的B超诊断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肝包虫破入腹腔,探讨该病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对21例B超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破人腹腔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该病声像图可分为4种类型,即子囊型、囊皮型、母囊完整脱入型、囊液型。结论超声对肝包虫破人腹腔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诊断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声像图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对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41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根据声像表现将其分为实质肿块型、囊样液化型、混合型三类。结论超声显像对肝泡状棘球蚴病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应注意与原发性肝癌等作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肝包虫囊肿手术摘除后肝脏形态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44例B超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早囊肿术后肝脏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术后肝脏形态变化取决于术前肝包虫的部位和大小:一般右肝包虫引起肝右叶缩小或消失,肝左叶再生增大;左肝包虫则肝左叶缩小或消失,右肝再生增大。往往包虫越大,萎缩与再生就越明显。肝脏的萎缩与再生是在包虫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术后肝脏的形态结构将不会再改变。结论:肝包虫囊肿是肝脏的良性占位性疾病,不管包虫多大,压迫多么严重,部分肝叶总能通过再生保持正常的肝脏体积和肝脏功能,术后肝脏形态的变化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例1:女性,34岁,哈萨克族,牧民。一年前曾行脾包虫内囊摘除术,术后4个月发现手术切口周围有两个包块,且逐渐增大。查体:左上腹见一纵形术后疤痕,此处可触及两个乒乓球大小包块,无压痛,囊性感。B超检查:脾(-),腹壁疤痕处扫查示皮下至腹壁肌层多个大小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