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随着肿瘤驱动基因~[1-2]和癌症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多组学整合工具~[1-2]和智能数字系统~[3]等精准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靶向药物临床试验~[4]和耐受研究~[5]的广泛开展,肿瘤研究已进入驱动基因精准诊断和靶向干预新时代。人类母体胚胎亮氨酸拉链激酶(maternal embryonic leucine zipper kinase, MELK)是蔗糖非发酵-1/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相关激酶家族成员之一,是鼠人类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相似文献   
2.
胎儿心血管异常以复杂和多种畸形并存,是新生儿死亡的一大关键要素。产前联合应用多种超声成像技术早期准确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判断其类型和检出合并的畸形,对孕期咨询、评估、抉择及出生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报道1例超声早期诊断胎儿单心室、单心房、永存动脉干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在超声下特征性的结构改变,以提高超声医师诊断该疾病的技术水平,使得胎儿复杂畸形在妊娠早中期就能被检查出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0例行手术治疗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盆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7.9%(176/630),转移淋巴结754枚,其中74.8%(564/754)分布于宫旁/闭孔区。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宫体受累、脉管间隙受累、宫颈间质浸润深度、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癌抗原125(CA125)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低细胞分化(OR=3.874,95%CI:1.100~13.646,P=0.035)、深1/3宫颈间质浸润(OR=2.735,95%CI:1.675~4.466,P0.001)和脉管间隙受累(OR=73.822,95%CI:22.304~244.336,P0.001)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以宫旁/闭孔区最易受累,低细胞分化、深宫颈间质浸润、脉管间隙受累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应确保宫旁切除范围,并实施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评估腹腔镜子宫根治术(LRH)与开放式子宫根治术(ORH)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的价值.方法 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LRH或ORH的506例患者的数据,使用12个协变量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以平衡患者的基线特征,通过x2,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  相似文献   
7.
8.
肠道菌群是一个定植于人体肠道内的复杂且庞大的微生物群,可产生多种代谢产物,显著影响宿主生理、能量稳态、炎症过程和机体免疫功能,对维持机体健康发挥重大作用。近年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妊娠期肠道菌群变化、肠道菌群与妊娠期疾病的相关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子痫前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大部分研究认为其可能与血管因素、免疫平衡失调、全身炎症反应因素有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在血管因素、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作用,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调整饮食结构及补充微生态调节剂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从而达到预防或改善子痫前期的作用,这为探索子痫前期的防治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胎儿心血管异常以复杂和多种畸形并存,是新生儿死亡的一大关键要素。产前联合应用多种超声成像技术早期准确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判断其类型和检出合并的畸形,对孕期咨询、评估、抉择及出生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报道1例超声早期诊断胎儿单心室、单心房、永存动脉干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在超声下特征性的结构改变,以提高超声医师诊断该疾病的技术水平,使得胎儿复杂畸形在妊娠早中期就能被检查出来。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是一个定植于人体肠道内的复杂且庞大的微生物群,可产生多种代谢产物,显著影响宿主生理、能量稳态、炎症过程和机体免疫功能,对维持机体健康发挥重大作用。近年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妊娠期肠道菌群变化、肠道菌群与妊娠期疾病的相关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子痫前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大部分研究认为其可能与血管因素、免疫平衡失调、全身炎症反应因素有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在血管因素、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作用,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调整饮食结构及补充微生态调节剂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从而达到预防或改善子痫前期的作用,这为探索子痫前期的防治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