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CT检查对颌下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颌下腺肿瘤的CT表现,左侧8例,右侧6例,其中多形性腺瘤6例,腺淋巴瘤2例,淋巴上皮癌2例,腺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结果:良性肿瘤8例,形态规整、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6例,边界清楚6例,边界部分不清2例;6例恶性肿瘤,形态不规整4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3例,边界不清4例,边界清楚2例。结论:CT能鉴别颌下腺内或腺外肿块,大多数颌下腺良、恶性肿瘤能鉴别,对颌下腺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占世界总发病人数的40%~45%,手术是中小肝癌的传统治疗方法,由于受肝功能异常、多结节病变及分布广泛、患者意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肝癌的实际切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血脂、脑梗死面积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40例,分别于发病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采集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1、MMP9及其TIMP1的浓度变化,并检测血脂的变化,通过头颅CT评估脑梗死的面积.结果 脑梗死患者MMP1、MMP9、TIMP1数值在检测不同的天数有不同改变,脑梗死面积增大,则MMP1、MMP9、TIMP1数值变大(P<0.05);血脂指标的改变在脑梗死入院后第7天内无明显变化.结论 脑梗死患者MMP1、MMP9、TIMP1在不同的时间窗存在一定规律的改变,三项血浆浓度与脑梗死面积表现为正相关系,但与患者的血脂无显著性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20名正常人作对照组,分别于第1天、第3天、第7天采集肘静脉血;脑梗死组40例,分别于发病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采集肘静脉血。两组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1、MMP9及TIMP1的浓度变化,通过头颅CT评估脑梗死的面积。结果脑梗死组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MMP1、MMP9及TIMP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脑梗死面积的不同变化,则MMP1、MMP9、TIMP1数值存在相应变化。结论脑梗死病人MMP-1、MMP-9、TIMP1在不同的时间窗存在一定规律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20名正常人作对照组,分别于第1天、第3天、第7天采集肘静脉血;脑梗死组40例,分别于发病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采集肘静脉血。两组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1、MMP9及TIMP1的浓度变化,通过头颅CT评估脑梗死的面积。结果脑梗死组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MMP1、MMP9及TIMP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脑梗死面积的不同变化,则MMP1、MMP9、TIMP1数值存在相应变化。结论脑梗死病人MMP-1、MMP-9、TIMP1在不同的时间窗存在一定规律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党业天  布桂林 《微创医学》2010,5(2):138-139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 对25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利用Cobra导管,超选择至脾下极动脉处,以明胶海绵条为栓塞剂行PSE,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脾脏大小的改变.结果 25例患者中,19例脾栓塞面积在50%~60%,4例70%~80%,2例脾栓塞面积在30%~40%.15例术后1周血细胞计数升至正常,9例术后1个月升至正常.术后23例CT示脾脏体积缩小.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腹痛,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PSE治疗脾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20例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结果19例为单发,1例多发。恶性16例,良性3例,1例不能定性。CT表现边界清楚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17例,边界不清楚肿块3例;有囊变17例,溃疡6例,钙化3例,肝转移3例,淋巴结转移1例;增强扫描,肿瘤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GIST的CT表现为胃肠道壁的软组织肿块。CT检查有助于GIST的定位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表现,提高术前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女性12例,男性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和CT资料。结果本组21例中.15例CT表现为含脂肪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5例表现为稍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1例表现为高密度肿块;18例为单发病变(左侧11例,右侧7例),3例多发病灶。结论CT对肾血管平滑脂肪瘤的确诊取决于病灶中的脂肪成分,对含较多脂肪成分的肾AML能明确定性诊断,对少脂肪成分的肾AML散在点状低密度影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髓质海绵肾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自1998~2004年的16例髓质海绵肾病例,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X线平片检查6例,表现为肾乳头、髓质区见簇状排列的圆形、椭圆形致密影;IVP检查3例,显示肾集合管囊状、刷子状扩张;B超检查5例见肾髓质内呈放射状分布的小无回声区和强回声光点,其后方伴有声影;CT检查6例,平扫呈环绕肾小盏分布的点状或簇状钙化灶,集合管囊状扩张,增强后因钙化周围的集合管内造影剂聚集,造成钙化影增大的假象.结论 X线平片、IVP为髓质海绵肾的首选检查方法,IVP对集合管的扩张显示具有直观、特异性,B超、CT对显示肾多发小结石敏感,特别是CT能清楚显示肾内结石的形态、大小及分布状况,对集合管的囊状扩张能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CT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腹膜后脂肪肉瘤较少见,肿瘤所在的部位深,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不易被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预后不良。目前CT已成为肿瘤诊断的常用检查方法,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CT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