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化医疗的本质是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医疗选择.生物标志物一般所指为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其具有预后和预测功能,或往往同时具有预后和预测的价值.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出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o growth factor recepter,EGFR)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好;且EGFR突变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er,TKI)治疗有效,可预测分子靶向治疗效果.EGFR突变对NSCLC而言,既是预后因子也是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长春瑞宾(NVB)联合顺铂(DDP)治疗老年人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将51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A组,年龄>70岁;B组,60~70岁;C组,年龄<60岁。均采用NP方案治疗,NVB25mg/m2,d1、d8;DDP25mg/m2,d1~d3。每21~28天为1个周期。结果3组的有效率、1年生存率、临床获益率和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31%、32%、65%和4.9个月;33%、33%、75%和5.1个月;34%、34%、78%和5.3个月,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组患者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P方案治疗老年晚期NSCLC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水平。结果76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84%,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吸烟指数无关;ERCC1表达阳性组化疗有效率(17.86%)低于阴性组(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表达阳性组中位生存期(MST)(10个月)短于阴性组(14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1蛋白表达水平是铂类药物化疗疗效的一个预测指标,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睾丸恶性肿瘤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1.5%,是15-34岁年龄组中男性最常见的肿瘤,在过去40年中,其发病率增加了一倍左右[1]。多数患者因睾丸无痛性肿块就诊,结合患者病理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极少误诊,现报告1例睾丸恶性肿瘤误诊为原发性肺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紫杉醇类联合铂类动、静脉双途径给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紫杉醇类联合铂类动、静脉双途径给药治疗的75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总有效率为40.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5.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3.2个月,1 a生存率为41.3%,症状改善率为73.8%,毒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口腔炎、腹泻、骨髓抑制、肌肉关节疼痛、轻度肝功能损害,未发生出血、发热、腹痛等动脉介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紫杉醇类联合铂类双途径给药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排在老年人因疾病原因死亡中的第二位。肺癌中70%~80%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化学治疗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措施。我中心2003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国产长春瑞滨(NVB,商品名盖诺,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顺铂(DDP,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43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3例患者均为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Ⅲa期9例,Ⅲb期23例,Ⅳ期11例。鳞癌28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芬太克)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芬太尼透皮贴剂(芬太克)对50例癌性疼痛患者镇痛治疗,每24小时评定疼痛强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疼痛完全缓解36例,部分缓解10例;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及头昏等。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芬太克)治疗癌性疼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低,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9.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6岁,主因"结肠癌术后3月,腰腿痛2月"于2010年10月14日入住我科。该患者2010年7月16日在外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升结肠回盲部隆起型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10/16,脉管内癌栓(+)。术后恢复尚可,自2010年8月中旬以来患者出现腰骶部伴双大腿疼痛不适,感上腹胀痛,为进一步治疗入住本科。入院时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晚期单纯性肝癌疼痛诱导的肿瘤微环境因子及相关受体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单纯性肝癌患者110例,疼痛评分NRS3的患者归入肝癌无痛组(B组)58例,6≤NRS≤8的患者归入肝癌合并疼痛组(C组)5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55名为对照组(A组)。B+C组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C组还接受WHO三阶梯治疗方案。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和肝脏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及肝脏相应受体。结果外周血中TGF-β1、TNF-α、IL-1、IL-6、ET-1和PGE-2呈A组、B组和C组的顺序增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C组外周血TGF-β1、TNF-α、IL-1、IL-6、ET-1和PGE-2呈不同程度降低,且与B组比降低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C组肝脏TGF-β1、TNF-α、IL-1、IL-6、ET-1和PGE-2及对应受体呈不同程度降低,与B组比降低明显(P0.05),B组肝脏的TGF-β1、IL-1、PGE-2和ET-1R有不同程度地增高(P0.05)。结论在疼痛的持续刺激下,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发生了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的变化,TGF-β1、TNF-α、IL-1、IL-6、ET-1和PGE-2等因子和/或相关受体在血液和/或肝脏组织表达增高,给予系统抗痛治疗,可明显降低上述因子及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