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屏障的作用及其对NAFLD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在该院消化科就诊的NAFLD患者100例纳入NAFLD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肠屏障功能指标[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将NAFLD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又分为A组、B组,两组均予以常规低脂饮食+有氧运动+双环醇1粒tid po,A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酪酸梭菌2粒tid po。将NAFLD组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分为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比较两组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炎性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于给药1个月后复查患者肠屏障功能、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肝功能、炎性反应指标等,并对A组与B组患者以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LD组的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升高组的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AL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A组与B组内毒素、D-乳酸、DAO水平均较用药前下降,A组下降比B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A组与B组IL-6、TNF-α、TG水平均较用药前下降,A组下降比B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有效率(86.0%)高于B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患者存在肠屏障损伤,可能与炎性反应激活有关。联合酪酸梭菌治疗有助于改善NAFLD患者的肠屏障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甲硅油联合链霉蛋白酶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研究组(西甲硅油联合链霉蛋白酶组)检查前服用西甲硅油及链霉蛋白酶的混合液,并辅以丁卡因口腔喷雾表面麻醉;对照组(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组)检查前常规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 ml。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胃镜检查时清晰度、检查时间及对微小病灶的观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检查前恶心程度低于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组(P<0.05),但在检查过程中两组患者的恶心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镜检查时视野清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A+B,89%vs 62%,P<0.05);检查时间缩短(P<0.05);微小病灶(红斑、糜烂、出血点、息肉样增生)的检出率增高(P<0.05),更易于提高早期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论胃镜检查前应用西甲硅油联合链霉蛋白酶,可有效提高胃镜视野清晰度,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有利于提高微小病灶,尤其是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将同期体检健康者65名作为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查,分析不同Child-Pugh分级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增加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值逐渐升高,C级患者门静脉内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降低越明显,Qsv/Qpv超过60%的比例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Child-Pugh不同分级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呈明显正相关(rs=0.786,P0.05)。结论肝硬化Child-Pugh不同分级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胃间质瘤对化放疗均不敏感,传统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腹腔镜下切除等~([1])。手术切除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腹腔镜下切除相对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肿瘤直径小、腔内生长、位于后壁的间质瘤而言,其存在操作困难、结构暴露不清、手术成功率低的缺点。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并发  相似文献   
5.
病例:患者男,12岁,因“反复寒战、发热40余天”于2011年10月25日收治入院。患儿于4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寒战、发热,伴中上腹部不适,无咳嗽咳痰,无关节酸痛,无皮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自体荧光(AFI)联合窄带成像(NBI)技术对 Barrett食管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自体荧光内镜诊断Barrett的74个可疑上皮内瘤变的病灶,进一步行窄带成像检查,观察黏膜微血管及小凹的改变,并于相应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在AFI诊断74例可疑病灶中共有44例病灶病理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30例病灶为假阳性。NBI对这44例病灶HGIN的诊断:确诊39例,可疑5例;在30例HGIN假阳性的病灶中,NBI假阳性为7例。两者的假阳性率由40.5%减少至14.9%。自体荧光内镜对Barrett食管HGIN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59.5%(44/74),AFI联合NBI技术后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84.8%(39/46)。结论自体荧光联合NBI技术可提高Barrett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檗碱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7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早期液体复苏、抑制胰液分泌、胃肠减压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小檗碱治疗,每次0.3 g,每日3次,经胃管灌入。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8、IL-6]和内毒素水平、肠道菌群改变、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46±1.29) d比(5.97±1.35) d,(4.41±1.29) d比(6.21±1.26) d,(5.08±1.20) d比(6.44±1.21) d,(8.7±1.4) d比(10.2±2.3) d](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8、IL-6及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8.
胰腺癌是一种发病隐匿、进展迅猛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极低。目前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量子点-RGD作为荧光探针已用于胰腺癌的靶向标记研究。目的:研究量子点-RGD荧光探针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的靶向标记情况以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常规培养胰腺癌SW1990细胞,量子点-RGD探针行靶向标记。以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0nmol/L量子点-RGD探针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标记情况,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10、15、20、40、70nmol/L)量子点-RGD探针分别培养12h、24h和48h后对胰腺癌SW1990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在紫外光激发下,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示10nmol/L量子点一RGD探针能有效对胰腺癌SW1990细胞进行靶向标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量子点-RGD探针浓度低于20nmoL/L时对胰腺癌SW1990细胞活力无影响。结论:量子点.RGD探针能有效对胰腺癌SW1990细胞进行靶向标记,且具有优良的光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有助于胰腺癌治疗的靶向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胰腺癌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光动力疗法(PDT)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肿瘤治疗手段。目前关于PDT在体内靶向治疗胰腺癌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以量子点-RGD(QDs-RGD)探针为光敏剂的PDT联合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移植瘤裸鼠的治疗效应。方法:合成QDs-RGD探针,制备胰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术观察QDs-RGD、QDs探针注射入模型裸鼠体内1、5、10、24 h后的显影情况。取40只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单纯光照组(激光630 nm,120 J/cm2,持续照射20 min);PDT组(QDs-RGD 0.5 nmol+激光照射);吉西他滨组(吉西他滨50 mg/kg);联合治疗组(QDs-RGD 0.5 nmol+激光照射+吉西他滨50 mg/kg)。第18 d处死全部裸鼠,取出瘤体,称重并测量体积,计算抑瘤率。结果:QDs-RGD注射1 h后,肿瘤显影逐渐清晰,注射5 h后显影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弱。QDs于瘤体附近的聚集浓度明显低于QDs-RGD,注射10 h后肿瘤部位已无显影。PDT组、吉西他滨组和联合治疗组的瘤重、瘤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纯光照组(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又显著低于PDT组和吉西他滨组(P0.05);对照组与单纯光照组间、PDT组与吉西他滨组间瘤重、瘤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吉西他滨组、PDT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0.5%、43.5%、37.1%。结论:以QDs-RGD探针为光敏剂的PDT联合吉西他滨能明显抑制裸鼠体内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为临床治疗胰腺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对指导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怀疑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共110例,内镜治疗前行内镜超声评估。根据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及内部回声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及双镜联合治疗。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内镜超声检查,3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9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均为腔内型,超声测量大小0.3~2.0 cm,平均大小0.88 cm,采用ESD治疗;4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均为腔内型,超声测量大小0.5~3.0 cm,平均大小1.1 cm,采用ESE治疗;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并呈腔内腔外型生长,超声测量大小0.8~2.5 cm,平均大小1.78 cm,采用EFR治疗;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且超声测量大小>3 cm,采用双镜联合治疗。术中穿孔13例,其中8例为EFR治疗的主动性穿孔,4例为双镜联合治疗病灶较大的穿孔,1例为ESE的小穿孔,除1例4.7 cm的病灶经双镜联合治疗后穿孔创面较大而中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穿孔均由金属夹封闭抑或联合组织胶喷洒。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EUS检查对黏膜下肿瘤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达98.3%和95.5%。结论 内镜超声能够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和性质进行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