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4例患者(其中脑卒中患者81例,对照组73例)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并对发现颈动脉斑块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参数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卒中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卒中组以低回声斑块为主。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内中膜厚度,显示出常规超声未发现的9个斑块(其中卒中组8例,对照组1例)。卒中组增强斑块数目及增强斑块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27)。结论卒中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高,且以低回声斑块为主。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可提高显示率,造影较常规超声更能清晰显示粥样斑块位置及性质,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形式,并能够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特征,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可更好的预测脑卒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在确定冠心病病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进行就诊并经冠脉造影确诊的270例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9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80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4组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并对其IMT值、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SAP组IMT值为(1.02±0.15)mm,UAP组IMT值为(1.22±0.12)mm,AMI组IMT值为(1.42±0.13)mm,对照组IMT值为(0.67±0.39)mm(P0.05),SAP组斑块积分为(3.25±2.56),UAP组为(4.23±2.96),AMI组为(5.69±3.48),对照组为(0.95±0.52)(P0.05),SAP组斑块发生率为60.00%(48/80),UAP组为72.22%(65/90),AMI组为95.00%(76/80),对照组为5.00%(4/80)(P0.05);结论:使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够对冠心病病程进行预测,该方法简单有效,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 法 对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72例患者中经床旁胸超声心动图检查51例患者发现升主动脉内典型撕裂漂浮内膜,6例患者高度可疑升主动脉内有撕裂内膜,15例患者未发现升主动脉内典型撕裂内膜,43例发现腹主动脉撕裂内膜漂浮。结论 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可疑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首选检查,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联合超声断层显像模式(TUI-STIC)在产前诊断圆锥动脉干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对1508例先天性心脏病高危胎儿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并采集TUI-STIC心脏容积数据分析,产前检查结果与产后新生儿超声心动图、多排螺旋CT及引产后尸检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508例胎儿中,2DE诊断圆锥动脉干畸形35例,TUI-STIC诊断圆锥动脉干畸形39例.TUI-STIC补充及纠正2DE诊断9例(共占22%),纠正2DE诊断右室双出口亚型3例,其诊断灵敏度为97.5%,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9.9%,准确率99%.2DE与TUI-STIC一致性检验Kappa=0.244,P=0.018 (P<0.01),McNemar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P<0.01).结论 TUI-STIC可以提高心室大动脉连接及位置关系的显示率及异常的发现率,有利于大动脉空间定位,对于完善圆锥动脉干畸形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超声心肌做功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预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6例HCM患者纳入研究,每3~6个月随访1次,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排除4例失访病例)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发生心血管事件)46例和对照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 1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标准化体表面积(BSA)、左心房容积(LA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及超声心肌做功参数[有效做功(GCW)、心肌做功效率(GWE)、无效做功(GWW)、心肌整体做功指数(GWI)]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心肌做功参数对HCM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并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心肌做功参数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事件组中29例(63.07%)发生心房颤动,3例(6.52%)发生室性心动过速,4例(8.70%)发生晕厥,8例(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的血流特征对其良恶性鉴别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2个完全实性及接近完全实性的甲状腺结节的血流特征,根据结节大小分成1cm组和≥1cm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节的血流特征与良恶性的关系。结果良性结节以Ⅱ级血流、混合型血流为主,恶性结节则以Ⅰ级血流、边缘型和内部型血流为主。良性结节在1cm组以Ⅰ级血流为主,在≥1cm组以Ⅱ级血流为主;恶性结节在两组中均以Ⅰ级血流为主,但随着结节增大,Ⅱ、Ⅲ级血流所占比例上升。1cm组的良恶性结节均以边缘型血流为主,≥1cm组的良性结节以混合型为主,恶性结节以内部型为主。结论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血流特征存在一定重叠性,对鉴别诊断价值有限。结节大小对血流特征虽有一定影响,但即使基于结节大小,其对鉴别结节良恶性依然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微创外科封堵术,评价TEE在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选取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37例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微创外科封堵术。全身麻醉状态下术前TEE再次筛查手术适应证患者,观察ASD的位置、大小、形态、各切面残余径线,准确定位,术中检测封堵全过程,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复查,观察有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有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前经TEE再次筛查发现1例下腔型ASD,随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36例患者行微创外科封堵术,其中术中封堵失败1例,后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封堵成功率为97.2%(35/36);余35例患者应用TEE与TTE所测ASD大小各参数无明显差异,在TEE引导下封堵成功,术后即刻评价发现有2例出现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复查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余34例封堵器位置固定、完全闭合,闭合率为97.1%(34/35),右心大小及功能明显改善,各瓣膜功能及心功能正常,无严重传导阻滞发生。结论TEE应用于继发孔中央型ASD微创外科封堵术,术前准确筛查定位,与术中所置封堵器大小及位置相吻合,术中全程监测,不影响手术视野,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即刻评价疗效,为心外科医生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8.
左房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左房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1例,27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运用左房追踪技术(LA Tracking),获取左房容积变化速率曲线、左房容积-时间变化曲线及左房周长-时间变化曲线,分别测量收缩期左房速率峰值(dv/dt s),左室舒张早期左房排空率峰值(dv/dt E),左室舒张晚期左房排空率峰值(dv/dt A),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房最小容积(LAVmin),左房收缩前容积(LAVp),计算左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房最大周长(LACmax),左房最小周长(LACmin),对以上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所有左房容积测值均经体表面积校正得到左房容积指数(LAVI)。结果:HC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收缩期dv/dt s,左室舒张晚期dv/dt A,左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左房最小容积指数(LAVImin),左房收缩前容积指数(LAVIp),LAAEF明显增大,左室收缩早期dv/dt E,LAPEF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的左房储存功能,管道功能下降,左房辅泵功能增加。LACmax,LAC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测值略大于正常组。结论:左房追踪技术可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房功能,可以作为综合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功能的新参数,为评价左房功能提供的一种新型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4岁.20 d前于饮酒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在当地医院按"急性胰腺炎"保守治疗,对症治疗后自觉症状有所好转来我院检查.听诊:心率108次/m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连续机械样杂音,伴有心前区震颤.二维超声检查示:全心增大,右心房内径53 mm×60 mm,右心室内径30 mm×39 mm,左心房内径48 mm×50 mm,左心室内径70 mm×43mm.主动脉右冠瓣瘤样扩张,基底宽22 mm,深20 mm,呈囊袋样突入右心室流出道(图1),其顶端开口约10 mm(图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为双期连续性分流,流速3.9 m/s,室间隔近干下可见宽6 mm的左向右分流束,房间隔卵圆孔处可见宽3 mm的左向右分流束.三尖瓣中等量反流,二尖瓣、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心包少量积液,用三尖瓣反流法估测肺动脉压约86 mm Hg(1 mm Hg=0.133 kPa).超声诊断:主动脉右冠窦瘤破入右心室流出道、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及肺动脉重度高压.该病例经手术证实,行窦瘤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修补后经食管超声检查示窦瘤近三尖瓣口处可及宽约2 mm的左向右分流信号,随后再次阻断主动脉,行残余漏口缝合,转机加固后复查窦瘤修补处残余分流消失后结束手术.术后超声复查修补处未见缺损及分流,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正常胎儿不同孕周肺静脉、下腔静脉、静脉导管血流频谱进行分析,探讨正常胎儿静脉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流显像(HDF)技术显示200例20~40周正常胎儿肺静脉、静脉导管及下腔静脉,测量其血流参数:心室收缩期峰值速度(S),心室舒张期峰值速度(D),心房收缩期速度(A)。结果正常胎儿肺静脉、下腔静脉及静脉导管均呈三相波:心室收缩期波峰,心室舒张期波峰及心房收缩期波谷,其中肺静脉及静脉导管频谱前向血流持续整个心动周期,下腔静脉心房收缩期波谷与心室收缩期波峰及心室舒张期波峰呈反向;肺静脉S、D及A随着孕龄的增大而增加(P<0.05);下腔静脉S、D及A在妊娠中早期流速较低,在28周之后流速明显增高(P<0.05);静脉导管S、D及A在孕32+1~36周流速最高(P<0.05);36周后与32+1~36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胎儿肺静脉、下腔静脉及静脉导管的流速随着孕周的增加有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