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步行双任务对健康青年人和健康老年人足廓清功能的影响,为减少可能的绊倒风险提供依据。方法:老年组(健康老年人)25例,青年组(健康青年人)21例,使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收集和建模分析软件分析两组受试者在单、双任务步行过程中的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比较优势侧腿足廓清时的步态参数变化及其变异性。结果:在单、双任务步行对比中,两组受试者最小趾间距(MTC)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但老年组和青年组跨步长时间均明显增加,步速减慢(P<0.05)。老年组双任务时从足趾离地到MTC对应时刻的时间占整个步态周期时间百分比(nMTC-TIME)缩短(P<0.05),但青年组双任务时此参数未发生明显变化。步态各参数变异性在单、双任务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各参数注意力消耗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步行双任务中健康老年人和青年人均进行步态调整,包括增加跨步长时间,减慢步速。老年人虽然表现与健康青年人类似的MTC和步态变异性,但可能为保证此高度,即有效的足廓清采取相应的调整策略,尤其是缩短足廓清阶段,这可能是其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无膝骨关节炎症状者上下梯过程中膝关节加速度的差异,分析其与垂直地面反作用力、肌肉共激活指数之间的关系,探寻膝骨关节炎患者上下梯易跌倒的原因.方法:通过三维运动分析系统,采集与分析2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及16例无膝骨关节炎症状受试者在上下梯过程中支撑期膝关节矢状面线加速度峰值、垂直地面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研究步态轮廓评分(GPS)和运动分析剖面图(MAP)来量化青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患者和健康青年人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变化。 方法 采用3D光学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Gothenburg,Sweden)采集CNLBP组和健康组受试者各11例的步态运动学数据,将其导入索尔福德大学Richard Baker教授编写的Excel文件并计算出GPS和MAP分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右膝关节膝关节屈曲和伸展GVS值CNLBP组为(5.66±1.83)°,健康组为(3.64±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受试者其余各项GVS变量和GP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青年CNLBP患者存在步态异常,GPS和MAP在青年CNLBP患者的步态评估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太极“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太极"云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探讨时空参数与平衡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个社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招募患者各14例及16例,在基础治疗上分别进行为期12周太极"云手"和常规平衡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量表及步态分析系统进行功能评估。结果:(1)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仅步频患/健比增加显著(P0.05);试验组的患侧和健侧总支撑相百分比均缩短(P0.05和P0.01),患侧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增加显著(P0.05和P0.01);患侧和健侧的单足支撑期百分比增加显著(P0.05);健侧的双足支撑期百分比缩短显著(P0.01)。(2)治疗后两组Berg评分均提高显著(P0.01)。(3)在排除基线差异后,两组治疗后比较,各步行时空参数及Berg评分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中改善的步行时空参数与Berg评分的差值之间无显著性相关。(5)治疗前患侧、健侧的步长、跨步长、步频、步速与Berg评分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60,0.67,0.65,0.66,0.60,0.60,0.38;P0.01);步宽与Berg评分存在中度负相关(r=-0.49;P0.05)。总支撑期时间的患/健侧比值,单足支撑相所占百分比的患/健侧比值与Berg评分均存在中度正相关(r分别为0.43、0.66;P0.05),而摆动相和双足支撑相所占百分比的患/健侧比值则与Berg评分存在中度(r=-0.67;P0.01)、低度负相关(r=-0.37;P0.05)。结论:太极"云手"训练与常规平衡康复训练均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但两种干预方法无显著性差异。太极"云手"训练有助于改善步态周期的时相百分比,提高患者的步行质量和效率,但改善的步行时空参数与平衡功能的改善无明显相关。"云手"训练作为中医康复适宜技术之一,可以在社区偏瘫障碍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太极云手治疗前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4例,运用Motion Analysis Corporati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模型为Helen Hayes)采集患者治疗前后步长、跨步长、步频、步速、总支撑相、摆动相、双足支撑相、单足支撑相、步宽等时空参数,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太极云手治疗后患者健侧和患侧总支撑相所占比例显著降低,健侧和患侧摆动相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健侧双足支撑时间显著缩短,健侧和患侧单足支撑时间显著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系统提供的正常人的参数相比较,太极云手治疗后患侧总支撑相所占比例、患侧摆动相所占比例、双足支撑患健侧比、健侧单足支撑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表明其更接近于正常。结论:太极云手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支撑能力,改善患者步行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登梯时下肢关节负荷的影响,探索电针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随机分配至电针观察组及浅刺对照组各20例,最终各18例完成研究。观察组选取7个膝周穴位,连接电针仪;对照组取膝周非经非穴点浅刺后,连接电针仪但不通电。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登梯生物力学测试,计算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冲量及其对称性。结果 3周治疗后,观察组垂直地反力上梯右足峰值、下梯左足峰值较治疗前增加(P 0.05);上梯左右足冲量、下梯右足冲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峰值及冲量对称指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刺组仅上梯冲量对称指数较治疗前增加(P0.05)。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登梯过程中的关节负荷能力,降低动态累积负荷,可能对减缓病程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诸多循证证据表明太极拳运动在老年及慢性病康复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基于不同的运动模式,太极拳的各个招式拥有不同的综合能力需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康复群体的需要。但目前仍缺少高效的太极拳运动康复数据采集手段与准确的太极拳运动康复评估方法。建立太极拳运动康复数据采集及评估技术规范能够帮助太极拳运动康复数据的量化工作,统一的标准可以使太极拳运动数据能够更好地被整合和共享,有助于更准确地找到康复状况与太极拳动作数据之间的联系,使太极拳更好地运用到康复训练中。因此,本标准规范了太极拳数据采集的术语和定义、太极拳运动康复数据采集和评估技术、设施设备、人员要求、场地与环境标准以及评估注意事项。本标准适用于太极拳运动康复数据采集及太极拳运动康复能力评估,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采用高频电针和中频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效果差异,为脑卒中电针治疗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1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100HZ)和中频组(50HZ),每组各9例,高频组和中频组取穴均为患侧下肢居髎、曲泉、阴包、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同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时间30min,1次/日,10次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中位频率,同时采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FAC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高频组FAC显著高于中频组(P0.01),FMA评分高于中频组(P0.05)。两组患者的健侧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M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患侧半腱肌MF显著高于中频组(P0.01),患侧股二头肌MF高于中频组(P0.05),患侧股直肌MF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100Hz电针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较50Hz电针针刺治疗更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