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勇鹏  侯文仲 《当代医学》2010,16(18):75-75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及脑电图诊断标准与GCS评分的相关关系。方法对92例颅脑损伤患者行脑电图(EEG)检查分析并行GCS评分。结果 92例脑外伤患者中重度异常15例占总数16.30%,中度异常52例占56.52%,轻度异常11例占11.96%,正常及边缘状态14例占15.22%。脑电图的诊断标准与GCS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44。结论 EEG检查对颅脑损伤轻重和脑功能变化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U-Y减张缝合硬脑膜修补术9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中硬膜减张缝合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97例符合去骨瓣减压指征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U-Y减张缝合修补硬脑膜.结果 97例中5例死于原发病,2例死于术后其他并发症.存活90例中89例获随访,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减压效果令人满意.结论 U-Y减张缝合硬脑膜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补片利用充分、减压均匀、颞窝减压尤其充分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颅脑创伤(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探讨其诊治措施。 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脑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7月行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2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热原因及相应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TBI开颅术后23例患者出现非感染性发热,其中吸收热3例,中枢性发热3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例,无菌性脑膜炎7例,皮下积液2例,假性囊肿1例,脑脊液漏3例,药物源性发热2例,经治疗后好转。 结论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复杂,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该区域的手术人路及颅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显微镜下模拟经颈静脉入路、远外侧经髁入路、迷路下入路等多种入路的联合,从多个角度逐步解剖颈静脉孔及相关区域,明确该区域重要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颅内侧,硬脑膜分隔将颈静脉孔分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覆盖于颈内静脉部的硬膜有两个孔,二者均位于两个颈内静脉突之间,一个为舌咽神经道,另一个为迷走神经道.乙状窦,岩下窦,颈静脉球,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咽升动脉脑膜支,枕动脉和耳蜗导水管一同穿行于孔内. 结论 将颈静脉孔描述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更有手术意义;通过星点可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交界部.详尽的解剖学研究可提高本区域手术成功率,有助于保护颅神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颈静脉孔都是神经外科、头颈外科.耳鼻喉科和肿瘤外科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颈静脉孔结构复杂,Rhoton认为可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1)尺寸和形状各不相同且极不规则;(2)穿行的重要组织结构众多;(3)位置深在,毗邻复杂。尽管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神经影像学及术中神经功能监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肿瘤目前仍是外科领域里最难的手术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额颞部开颅一次成型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治疗组在手术时整块去除骨瓣、结扎矢状窦并完全剪开大脑镰,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骨桥但不剪开大脑镰,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23例,中度残疾13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6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5例,中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7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8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中重度患者短期临床效果显著(P0.01)。结论该术式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症状的临床疗效肯定,安全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寰椎横突(TPA)在高颈位手术入路中的临床解剖学意义.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2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以TPA为参照中心对高颈部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在确定TPA位置之后以之为中心,高颈部的所有重要结构均可有条理地识别.TPA浅面有二腹肌后腹.茎突位于其前方,颈内静脉和后组颅神经位于茎突和TPA之间.沿颈动脉鞘向上可至颈动脉管和颈静脉孔(JF).JF的前下方,舌下神经通过舌下神经管出颅.TPA后部为枕下三角,三角内可见椎动脉及静脉丛.结论 TPA在高颈位手术入路中是一个恒定而又可靠的解剖学标记,可通过其切除病变同时识别并保护相关的重要组织结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者27例,中1/3者11例,后1/3者9例,肿瘤最大径4~8 cm,47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按照切除程度划分,SimpsonⅠ级切除25例,Ⅱ级切除17例,Ⅲ级切除5例。随访时间6~49个月,SimpsonⅠ级切除的25例患者均无复发;22例SimpsonⅡ~Ⅲ级切除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复发,均再次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术中对回流静脉、侧支静脉及静脉窦的保护,尽可能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可以有效提高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陈勇鹏  侯文仲 《吉林医学》2010,31(21):3456-3458
目的:通过视神经管及相关解剖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为手术提供解剖学根据依据。方法:显微镜下模拟额下入路及经翼点入路的联合解剖视神经管及相关结构的解剖结构并测量解剖数据。结果:视神经管外侧壁长度分别为(7.85±1.63)mm,前床突根宽(11.66±2.35)mm,前床突全长(9.87±1.34)mm;眼动脉均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25%的标本可见锐利硬膜折返后缘压迫视神经并留有切迹;视神经管颅口至眉间的距离为(64.18±4.83)mm;视神经管颅口至翼点距离为(52.32±2.83)mm。结论:视神经管的详尽解剖对视神经管减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一期切除椎管内外生长脊神经根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椎管内外生长的脊神经根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动力系统按需去除脊椎骨性结构,分块切除肿瘤。结果9例全部一期手术全切,术后2周内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留。随访3个月至3年未见肿瘤复发,4例有相应脊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障碍,无肢体活动障碍。未出现脊椎不稳定的表现。病理学结果:神经纤维瘤6例,神经鞘膜瘤3例。结论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技术,术中使用动力系统,可以一期切除椎管内外生长的脊神经根肿瘤,并可以使脊椎的稳定性损害降到最低。熟悉脊椎及脊神经根的解剖,良好的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