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对比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寻找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适宜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北京老年医院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非手术组,72例)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组,56例)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病例128例。骨折类型按AO分型:非手术组,A型33例,B型23例,C型16例;手术组,A型10例,B型12例,C型34例。对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治疗的优良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128例患者中1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2±1.9)个月。对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定依据Cooney功能评分标准:手术组优良率高于非手术组(94.6% vs 8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7,P=0.037)。两组患者并发症:非手术组手法复位外固定失败转为手术治疗者5例;手术组有1例切口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 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中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稳定或相对稳定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仍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46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274例(59.57%),女性186例(40.43%),平均年龄(77±17)岁,其中371例(80.65%)单间隙患者均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89例(19.35%)双间隙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进行疗效评定,随访并观察所有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460例患者均随访时间12个月,全部获得随访,随访率100%。JOA评分中优313例(68.04%),良112例(23.34%),中32例(6.96%),差3例(0.65%),优良率92.39%,并发症发生率7.83%。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平均出血量为(200±35)ml,平均引流量为(150±20)ml。 结论老年患者常合并全身疾病,手术难度大,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众多,把好术前诊断、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隐性失血量等的变化。 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老年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根据Gross方程来计算隐性失血量,手术前后HCT、HGB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 结果 依据纳入标准,33例病例进入数据库。手术平均出血量为91.52 ml。33例病例术前HCT均值为33.34±4.79,术后第3天最低(26.53±4.49),此后有回升趋势。33例病例隐性失血量术后第3天最多(790.25 ml),占总失血量比例也最高(92.10%),此后开始减少。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的HCT术前与术后第1、3、5、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CT术前和术后第3、5、7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组HCT术后第1天和未输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前与术后第1、3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第5、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输血组HGB术前与术后第1、3、5、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前、术后第1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后第3、5、7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隐形失血量大于手术记录出血量,在临床工作中应当密切监测患者HGB、HCT变化值,尤其术后3~5 d最为重要,估算出隐性失血量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并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监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和隐性失血的重要性。 方法选取北京老年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6例,结合手术中使用假体类型分为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组,记录分析术前1 d、术后1、3、5、7 d的HCT、HGB和隐性失血量的变化,进行对照统计研究,并总结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失血情况。 结果骨水泥型组与生物型组术前1 d、术后1、3、5、7 d的HCT和HGB分别为[(34.82±4.76)% vs (35.76±4.49)%、(30.56±3.31)% vs (30.38±4.75)%、(29.86±3.57)% vs (28.99±3.86)%、(28.28±2.15)% vs (27.46±2.74)%、(29.13±2.11)% vs (28.63±3.97)%;(119.16±14.74)g/L vs (122.56±11.13)g/L、(100.95±10.49)g/L vs (100.14±14.40)g/L、(99.12±11.25)g/L vs (99.70±11.40)g/L、(99.00±6.46)g/L vs (97.17±13.47)g/L、(102.63±6.41)g/L vs (99.30±14.29)g/L],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型组HCT术后第5天达最低值,生物型组亦同。骨水泥型组HGB术后第5天到达最低值,生物型组亦同。术后1、3、5、7 d的骨水泥型隐性失血量低于生物型[(670.25±358.12)ml vs (703.97±402.84)ml、(692.28±394.18)ml vs (741.75±456.25)ml、(549.16±322.52)ml vs (580.39±305.94)ml、(570.72±350.61)ml vs (624.60±355.60)ml],术后第3天、第7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11;t=-3.337,P=0.04),术后第1天、第5天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型组术后第5天到达最低值,生物型组亦同。 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大于手术记录出血量,在临床工作中应当密切监测患者HCT、HGB变化值,估算出隐性失血量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