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伴脊髓空洞症自发缓解或消失在成年人中极为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有手术治疗适应证,但未行手术治疗,而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自发好转的病例。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了5例未经手术治疗但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的病例。经分析这些患者的共性,总结出了对于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可以保守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若病情恶化再行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50-53]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AD患者主要表现为失语、失认等认知功能障碍及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AD累及多个系统,病因复杂,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目前尚无治疗AD的特效药,只能延缓其病情进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AD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乙酰胆碱含量活性降低、谷氨酸毒性反应、自噬作用、炎症反应及一些血管性疾病等。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的5种药物为他克林、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该文对这5种药物的作用机理、适应证、临床用药方式、不良反应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另外,该文重点介绍了一些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这些药物针对的是Aβ沉积过多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这一病理变化,其主要机制是以减少Aβ的生成、防止其沉积、加速清除及稳定微管、防止tau聚集和加速tau清除。但大多治疗药物研究试验并不理想,因临床不良反应过多或疗效不佳而终止试验,如LY2811376、verubecestat等;还有一些药物尚在二期或三期试验中,如azeliragon、gosuranemab等。该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梳理AD发生发展中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已有的临床治疗药物,正在研发药物所遇到的瓶颈,以及未来药物研发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治疗策略,以期为今后AD的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是百首古代经典名方之一。经过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来源、历史发展、变化进程、使用剂量、炮制方法等系统考证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五物汤”“桂枝五物汤”在古籍文献中属于异名同方;元宋时期医学古籍对黄芪桂枝五物汤记载尚处转抄阶段,至明清时期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认识逐步深入且应用更灵活;“调养营卫,温经通痹”是黄芪桂枝五物汤贯穿始终的核心功效,应用范围除血痹外,还有预防中风、一切痹症属虚者、风痹、中风后半身不遂、中暑等,但其始终为血痹门中首方。如按原文煎煮方法,推荐以“黄芪9 g,桂枝9 g,芍药9 g,生姜18 g,大枣12枚”作为定量参考,更有利于黄芪桂枝五物汤在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发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0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1例,男23例,女28例;年龄45~86岁,平均66.0岁;采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7例,男26例,女31例,年龄43~81岁,平均64.1岁。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评定。结果:108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5个月。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平均(87±1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67±213)ml,术后引流量平均(63±14)ml,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1.9±3.4)周,术后并发症7例,Har-ris评分平均(85±6)分;DHS组手术时间(115±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82±243)ml,术后引流量平均(98±16)ml,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2.4±2.5)周,术后并发症9例,Harris评分平均(84±8)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HS组相比,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髌骨置换与否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na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mlbase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髌骨置换与否的随机对照试验.再次手术率和术后前膝痛率为主要测量指标,膝评分、患者满意度为次要测量指标.结果:Meta分析显示:随访5年以下两组间再次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随访5年以上两组间再次手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术后前膝痛率(P=0.13)、膝功能评分(P=0.48)及患者满意度(P=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I临床研究证据表明:(1)全膝关节置换术时行髌骨置换可以降低术后中长期再次手术的风险.但在减轻术后前膝痛率、改善膝功能上没有明显优越性.(2)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此结论.  相似文献   
7.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减退、人格和行为障碍、认知功能和精神障碍等表现为特征,并伴有神经炎性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典型病理学改变。目前临床常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结构影像学技术,仅能发现出现了脑组织结构改变的AD患者,但无法实现疾病的早期和超早期诊断。功能影像学和分子影像学分别能从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评估AD的发展进程和变化,功能影像学技术包括CT灌注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动脉自旋标记等,通过检测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变化来评价大脑活动和功能的改变,对诊断临床前AD有着指示性作用。分子影像学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波谱成像等,在确定AD标志性生物靶点的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放射性示踪剂,识别和结合AD特征性病理分子,从细胞层面的病理变化实现AD早期发现。相比于结构和功能影像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对AD早期发现、分级评估、治疗效果预测有着更大的作用,为阐明发病机制、研发药物新靶点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该文概述了AD各类影像学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相关技术的临床和科研价值,并评价不同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侧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侧下肢软组织缺损35例,皮瓣面积最大16 cm×11 cm,最小7cm×6 cm,其中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14例,未吻合静脉21例。结果35例皮瓣完全成活,未吻合静脉的21例皮瓣中出现水疱6例,边缘坏死6例,部分坏死5例,经过对症处理后存活。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侧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简单实用,吻合静脉可改善皮瓣静脉回流以及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性脱髓鞘疾病,是导致青壮年非创伤性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上常以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眼部症状、共济失调、发作性症状及精神症状为主要特征。以往MS的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无临床症状的MS病变,并作为疾病的亚临床证据。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已从结构影像学、功能影像学发展至分子影像学阶段,常用于MS辅助诊断的结构影像学技术包括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这些技术可以显示病灶的具体形态结构、判断病灶的新旧,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提供依据。功能影像学技术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动脉自旋标记等,可以从代谢水平、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MS患者的脑功能活动进行评价,从而为MS的诊断、分期、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分子影像学技术包括磁共振波谱成像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等,可以在MS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功能影像学及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弥补了结构影像学技术不能发现无解剖学改变的MS的缺陷,特别是分子影像学技术,通过对MS发生过程中关键标记分子的成像,可以从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直观反映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通过设计特异性探针,还可以为研究药物新靶点提供思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91-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