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旧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像学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同时应用磁共振、心室造影及门控核素SPECT测量陈旧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几种检查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容量测定及功能评价的优劣。应用双核素SPECT检查及心脏MR延迟增强显像分析左室存活心肌,比较分析磁共振检测的准确性。结果左室造影测得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与磁共振检查结果不具相关性,左室造影所测指标高于MR;左室造影所测左室收缩末容积与磁共振相近,具有相关性,r=0.62,P=0.014。门控SPECT显像测得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与MR检查结果相近并具相关性,r值分别为0.65和0.66,P值分别为0.002和0.002。磁共振延迟增强显像与18F-FDG心肌代谢存活心肌显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18F-FDG心肌代谢显像为金标准,磁共振延迟增强显像敏感度68.3%,特异度92.5%。结论磁共振能够准确判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容积、功能。磁共振对心梗后存活心肌的判断具有同18F-FDG核素SPECT相近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3支血管支配区域的存活心肌的情况与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99-01-01-2005-12-31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包括缺血所致二尖瓣的乳头肌功能不全需要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及室壁瘤手术),且术前进行了同位素SPECT存活心肌试验的冠心病患者.排除院内死亡患者后,共709例进入了本研究.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调阅上述患者核医学资料,以心室17节段对术前心肌灌注和代谢(存活)情况进行半定量评分并进一步得出量化结果,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所支配区域的灌注和存活情况.并结合其他潜在危险因素,通过COX多因素分析的统计手段探寻心肌灌注、存活情况与事先选定的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心因性死亡、再次入院以及复合终点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43±2.42)年.COX多元分析表明:前降支支配区、回旋支支配区的存活心肌情况是远期心源性死亡、远期再入院的独立保护性因子;回旋支支配区域的心肌存活情况同时还是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保护性因子.结论:通过引入核医学中关于心肌存活的指标,结合其他相关因素,以左心室3支冠状动脉支配区域的同位素灌注/代谢的情况为着眼点,发现左心室前降支支配区、回旋支支配区域的存活心肌情况是影响远期预后的重要的独立相关因素.对于前壁部分心肌梗死的患者,注重前降支再血管化的同时,亦应充分重视回旋支的充分再血管化,这对于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核素存活心肌指标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 1999年至2005年行CABG且术前进行了同位素SPECT存活心肌试验的709例冠心病病人纳入研究,术后定期随访.以左心室17节段对术前心肌存活情况进行半定量评分,结合其他潜在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探寻心肌存活情况与远期心源性死亡、心源性再次入院以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关系,并进一步寻找心肌存活指标区分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应界值.结果 平均随访(3.43±2.42)年.COX多元分析表明:左心室存活总分是远期心源性死亡、心源性再入院、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子;左心室心肌存活总分区分远期心源性死亡、心源性再入院、复合终点事件的界值分别是15分、9分、13分.结论 双核素SPECT存活心肌实验的心室17节段心肌存活评分的和,即存活总分,与远期事件均独立相关.存活总评分区分远期心源性死亡、再入院和复合终点事件的界值上、下两组中远期发生心脏事件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祚祥 《中国医刊》2006,41(1):21-24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独特之处是,它以功能显像为主,而不只是单纯的解剖形态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学科——核心脏病学。放射性核素显像已是一些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或辅助性的诊断方法,如在美国,年心肌灌注显像的病例数超过了800万例,多于心电图运动试验、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引。在国际上,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冠心病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评估、疗效评估以及预后判断的价值已得到了公认。在我国,随着新的放射性药物、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的应用,心脏放射性核索显像已开始,并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MSCT、MRI、SPECT对中华小型试验猪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显示效果.方法 中华小型猪共6只,所有试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结扎前降支中远段,在结扎后2、4、6、8 h内,每2 h MSGT扫描1次.术后24 h内进行MR、SPECT及再次完成MSCT扫描各1次,最后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使用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左心室前壁首过灌注减低区域与左心室侧壁首过灌注无减低区域的首过灌注CT值从术前至术后2、4、6、8、24 h的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术前及术后2、4、6、8、24 h的心功能变化;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病理、MSCT、MRI相互间测量梗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术中死亡动物1只,完成检查5只.术后2、4、6、8及24 h的MSCT动脉期减低区域,术后24 h SPECT显示的灌注减低区域,MRI显示的首过灌注减低区,病理显示的心肌梗死大致范围均位于左心室前壁.3只试验猪4~8 h的MSCT延迟扫描出现灌注减低区域边缘强化.动脉期灌注减低区域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的CT值分别为75.9、36.4、35.2、37.8、37.4、33.3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41,P<0.01),术后各时间段间的C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2.278,P=0.792).术前及术后2、4、6、8、24 h的每搏输出量(SV)平均容积分别为21.7、11.9、10.3、11.4、12.3、12.6 ml(F=22.349,P<0.01);收缩末期(ESV)平均容积分别为15.2、23.4、25.0、24.4、25.3、22.8ml(F=8.810,P<0.01);舒张末期(EDV)平均容积分别为37.0、35.4、35.0、35.7、37.6、37.5 ml(F=2.339,P=0.079);射血分数(EF)平均依次为58.9%、33.8%、29.0%、31.9%、32.6%、33.5%(F=27.240,P<0.01),除EDV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只猪测得的梗死面积占所测层面整个心肌比例分别为MSCT(39.4±12.6)%、MRI(37.2±10.0)%,TTC(35.9±9.6)%.TTC与MSCT(t=0.612,P=0.574)、TTC与MRI(t=0.820,P=0.458)、MSCT与MRI(t=0.425,P=0.692)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动脉期、MRI首过灌注、SPECT显示梗死区域与TTC染色梗死部位均位于左心室前壁.MSCT动脉期与MRI首过灌注显示的低灌注面积与TTC染色梗死面积有很好的相关性.急性心肌缺血后24 h内缺血心肌密度、心功能没有随时间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