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发颌面部手术插管全麻麻醉导管固定帽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 选择我院颌面部手术并实施经鼻插管全身麻醉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用胶布固定气管导管,面颊两侧胶布上辅以3M透明贴膜;试验组采用固定帽,对比两组患者固定效果。结果 对两组患者固定效果统计,移动距离、固定时间及皮损情况统计,自行拔管、人工气道受压及并发症统计,气管插管移位情况统计,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明显更优,组间数据差异大(P<0.05)。结论 本项目研发的固定帽是一种新型麻醉机管道固定装置,在实施全身麻醉过程中可显著降低气管插管、麻醉机管道移位,甚至脱落情况,能较好预防管道对患者面部造成压伤,减少安全隐患,增加手术过程麻醉插管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研究颅颌面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6例颅颌面骨折患者,经过急诊CT确诊有颅脑外伤并颌面部骨折患者为纳入标准。首先于脑外科处理颅脑外伤,给予护脑、抗炎、脱水等对症处理,病情稳定后手术治疗行颌面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麻醉注意保持血压稳定,术后继续脑外科及口腔科专科对症治疗,并康复治疗3 ~ 6个月。 结果156例颅颌面骨折损伤患者中,16例患者张口受限,9例有面瘫症状,其余患者康复满意。 结论颅颌面骨折患者治疗应评估好手术时机择期手术,围手术期应密切观察患者颅脑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3.
4.
种植体与周围骨形成骨结合对其后期功能的行使、美学的恢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于与骨代谢密切相关的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褪黑素、雌激素,论述激素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3050例颌面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为颌面部损伤综合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数据资料。方法选择因颌面部损伤住院的30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职业、地域分布、血型、骨折部位、合并伤、首诊收入科室及治疗效果等因素。结果3050例颌面部损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9∶1;20~40岁(1711例,56.1%)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交通事故伤(1055例,34.6%)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颧骨复合体(707例,23.2%)、鼻眶筛骨(650例,21.3%)、下颌骨(540例,17.7%)在颌面部骨折中居前三位。颌面部损伤常合并颅脑损伤(1321例,43.3%)及面部软组织挫裂伤(1275例,41.8%)。2632例骨折患者中,首诊收入科室包括口腔科(67.3%)、骨科(11.6%)及脑外科(8.4%)。所有患者的简明损伤评分(abbrebiated injury scale,AIS)平均得分为2.3分,介于中度与较重度之间。手术治疗1694例(55.5%),保守治疗1356例(44.5%)。结论颌面部损伤患者中以男性为主,以青壮年比例最高;交通事故伤为主要致伤原因;颧骨复合体、鼻眶筛骨及下颌骨最容易发生骨折;颌面部损伤常合并颅脑、胸腹腔、四肢等其他重要部位损伤;颌面部损伤的治疗效果总体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后骨折类型与关节盘位移情况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确诊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A、B、C型)患者74例74侧,进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关节盘移位情况,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骨折类型与关节盘移位的关系。结果 74例髁状突矢状骨折(A、B、C型)病例中,26例A型骨折中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较多(57.69%);24例B型骨折中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较多(62.5%);24例C型骨折中正常髁盘关系较多(50%)。不同骨折分型与髁盘关系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55,P=0.000)。结论下颌骨髁状突发生矢状骨折后,大部分病例中的关节盘出现相应位移,位移情况则与矢状骨折类型相关。关节盘移位以前移位为主,受伤程度越大越容易发生不可复性前移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克氏针内固定方式在下颌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就诊的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13例19侧。治疗过程包括常规手术切开、暴露并复位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后,根据下颌骨髁突骨质断端情况利用2~4根克氏针固定,伴发其他部位骨折时同期手术治疗。术后1周通过CBCT评估游离的下颌骨髁突复位精准度及稳固性,通过临床检查评价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对位良好,克氏针无扭曲、折断和松脱;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恢复良好。结论克氏针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效果确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下双筋膜切口治疗颧弓M型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48例颧弓M型骨折患者于中间骨折线表面顺皮纹作切口,顺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表面分离,确认M两端骨折线位置后,在SMAS表面作2个小切口,先分离、暴露M两端骨折线后再于2个切口间的SMAS下骨面贯通,形成隧道,再暴露M中间骨折线。直视下对颧弓M型骨折进行复位、固定。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均缩短,均解剖复位,术后无神经损伤。 结论皮下双筋膜切口是治疗颧弓M型骨折较好方法,增大了手术视野,方便了医生操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面颈部改良旋转皮瓣修复颧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选取6例颧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伤患者采用患侧颧区清创术,肿瘤患者采用颧面部肿物切除术。所有患者术中缺损均采用同侧改良面颈部旋转瓣转移修复颧区缺损术,术后患者均每月复查填写临床评价表,随访1~2年。结果:所有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观满意,面部术区无赘皮堆积,皮肤浅感觉良好,没有医源性面神经分支损伤表现。结论:改良面颈部旋转瓣血供可靠,颜色质地与面部皮肤相匹配,是修复面部颧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皮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