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一种发展较缓慢的营养缺乏病,主要由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常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临床上出现体质量下降,消瘦、皮下脂肪消失或有水肿、精神萎靡、容易疲乏,全身免疫力低下,常并发各类感染,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代谢和功能紊乱。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是导致感染、心血管并发症、生活质量下降及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前列地尔、罗格列酮联合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平均分为A组(依帕司他+前列地尔+罗格列酮组)、B组(依帕司他+前列地尔组)、C组(依帕司他+罗格列酮组),均治疗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三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明显高于B组和C组的78.57%、8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13、4.09,P均<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CRP、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7.01、15.61、20.67、12.12、23.75、10.69;6.35、5.79、6.13、7.37、9.86、5.23;6.97、5.35、6.01、6.66、8.16、5.12,P均<0.05),但A组较B组和C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60、9.67、11.53、5.65、11.36、5.26;6.56、9.72、12.46、7.68、12.03、6.01, P均<0.05)。结论依帕司他、前列地尔、罗格列酮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肾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规则抗菌疗法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资料,根据病情分为难治组及对照组,给予规则分期抗菌治疗方法,观察尿常规、尿培养情况.结果 共86例患者,治愈75例,治愈率为87.21%,有效7例,有效率为8.14%,其中有2例患糖尿病,3例有肾结石,1例为肾移植术后,均为病情的维持期,无效4例,无效率为4.65%,其中2例为肾结石伴肾功能不全,2例为肾移植术后;治愈的75例患者治疗疗程为24~120周,平均(52.3±22.4)周,治疗期为6~76周,平均(21.3±16.3)周,巩固期为5~14周,平均(6.13±2.41)周,55例按计划完成治疗,31例不同程度过渡到巩固期.结论 采用规则抗菌疗法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疗效可靠,治愈率高,且未见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并研究与99m锝-二乙烯三胺五醋酸(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值的相关性,探讨适合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评估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慢性肾脏病患者500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300例为训练数据,构建三层误差通向传导神经网络,使用A组数据进行训练,得到神经网络评估方程.B组200例为验证数据,使用神经网络评估方程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与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值比较.结果 2种方法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评估结果高度相关(P<0.01).结论 神经网络技术可以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其结果与肾动态显像法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使用BP神经网络技术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意义.方法 根据神经网络原理.进行BP网络建模,并进行训练,直到均方误差(MSE)<10-8.选择我科慢性肾病患者1 330例,分别使用MDRD简化方程和训练好的BP网络对肾小球滤过率进行计算,结果使用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两种方法方差分析P=0.590,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线性相关系数0.999(P<0.001),两种方法计算结果高度相关.结论 BP神经网络可以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率,为探索更优的评估方程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回归方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慢性肾炎合并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肾炎合并细菌感染为感染组与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为无感染组,各50例,对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检测两组血清sICAM-1、sVCAM-1,PCT。结果 50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58.62%,革兰阳性菌24株占41.38%,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入院时血清PCT、sICAM-1、sVCAM-1分别为(1.07±0.30)ng/ml、(336.97±56.92)ng/ml、(548.78±82.57)ng/ml,无感染组分别为(0.04±0.01)ng/ml、(246.81±63.05)ng/ml、(432.10±77.5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感染控制后血清PCT、sICAM-1、sVCAM-1水平分别为(0.07±0.02)ng/ml、(260.12±60.11)ng/ml、(438.22±72.31)ng/ml低于感染控制前(1.07±0.30)ng/ml、(336.97±56.92)ng/ml、(548.78±82.5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炎合并细菌感染后血清PCT、sICAM-1、sVCAM-1水平会出现升高,感染控制后以上指标水平会随之下降,检测血清PCT、sICAM-1、sVCAM-1用于慢性肾炎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