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7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眼内异物是眼外伤的常见并发症.检测眼后段异物,通常利用临床检查和影像技术,包括x光照片(x-ray),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普通的低频(10-MHz)超声波.然而,这些影像技术应用于眼前段异物的检测,均受到一定的限制.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是利用高频(50-MHz)超声技术,对眼表下结构进行高分辨成像.其组织分辨率约50μm,穿透深度约5mm,足以对眼前段、周边部视网膜和某些附属结构进行成像.  相似文献   
2.
外伤后早期无光感眼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外伤后早期无光感眼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对17例17只眼外伤后早期无光感眼采用经平坦部的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进行治疗,随访2~14个月。 结果 术后有11例11只眼获得解剖复位,8例8只眼恢复光感,其中5例5只眼视力大于0.05,最好1例1只眼视力为0.2。 结论 外伤后早期无光感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是有价值的,使视网膜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13-284)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后段外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总结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后段外伤的效果。方法 应用玻璃体切除术及其联合手术治疗连续病例47例眼后段外伤。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25例,各例眼内异物成功摘出,化脓性眼内炎痊愈,血影细胞性青光眼眼压控制,35例视网膜保持平伏。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使伤及后段的眼球得到挽救并恢复一定的视力,是目前治疗眼后段外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膀胱灌注化疗药后再行生理盐水膀胱冲洗的效果,减少化疗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96例膀胱癌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无菌导尿术灌注丝裂霉素药液,观察组采用留置导尿术灌注丝裂霉素药液,两组都保留药液2 h。对照组注入药液后即拔除尿管,2 h后药液自行排出;观察组保留尿管,经尿管排出药液,再用500 mL生理盐水行膀胱冲洗,之后拔除尿管。比较两组膀胱灌注化疗后局部并发症和2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灌注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48 vs 21/48,P<0.05)。随访2年,对照组随访32例,复发3例;观察组随访30例,复发2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化疗药后留置尿管,再行生理盐水膀胱冲洗经尿管排出药液的方法,能减少局部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不影响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沉积物形成动物模型,并探讨其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易位和脉络膜新牛血管(CNV)形成的病理过程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Matrigel基质胶注射于大鼠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下沉积物,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迁移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结果 Matrigel形成视网膜下沉积物后诱导RPE易位,而沉积物换位成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沉积物.REP细胞的动员需要光感受器细胞的参与.缺乏色素上皮细胞贴附的Bruch膜易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侵袭.结论 建立了一个新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沉积物形成的AMD动物模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沉积物足以导致CNV穿透Bruch膜,可能导致湿性AMD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儿童眼外伤患者致伤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7年1-10月中山眼科中心眼外伤科急诊入院的144名眼外伤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及家庭一般资料、致伤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结果 儿童开放性眼外伤患者131名中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患儿达28名,发生率为21.4%;首次就诊时间超过8 h的患儿发生眼内炎的风险增加5.379倍;留守儿童首次就诊时间超过8 h的风险增加1.570倍,首次就诊时间是否超过8 h为留守儿童与开放性眼外伤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中介效应变量(Z=2.09,P=0.036)。结论 儿童眼外伤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受首次就诊时间影响,留守儿童因首次就诊时间延误更值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7.
硅油填充术在化脓性眼内炎伴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硅油填充术在化脓性眼内炎伴视网膜脱离应用后视功能及感染变化的情况。方法:应用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晶体切除术、气液交换术及硅油填充术联合巩膜外环扎术治疗6例眼球穿通伤并化脓性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术后通过静脉、结膜下及眼药水途径给予抗感治疗,真菌感染者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抗炎,细菌感染者用皮质类固醇。术后追踪观察1至9个月。结果:6例患者视网膜得到解剖复位,化脓性感染得到控制,矫正视力0.02-0.4,5例眼压正常,1例低眼压,3例硅油入前房。结论:化脓性眼内炎伴视网膜脱离应用硅油填充术能有效地使视网膜得到复位。通过静脉、结膜下及眼药水联合途径给予抗感染治疗,可控制眼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兔眼玻璃体切除联合非膨胀浓度C3F8填充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凋亡与C3F8的相关性方法:将50只兔100眼随机分为A,B,C 3个组,A组为正常组,B,C组分别行单纯玻璃体切除BSS液填充术、玻璃体切除联合非膨胀浓度C3F8填充术。术后1,3,8,35,45d对3个组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压测量及LEC凋亡率的检测。结果:实验组术后35,45d LEC凋亡率分别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5,45d LEC凋亡率分别为1.81±0.91%,3.20±1.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3F8是引起玻璃体切除联合非膨胀浓度C3F充术后早期一过性白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C3F8导致LEC凋亡,且随术后时间的延长,LEC凋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眼内炎性反应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血眼屏障的特点.方法 SD大鼠玻璃体腔内注人大肠杆菌LPS(1μg)建立LPS诱导的眼内炎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在LPS注入后6h至7d的不同时点,分别对眼部炎性反应评分、浸润白细胞计数、前房水蛋白质浓度和玻璃体内LPS水平进行测定和评估.结果 在LPS注射后6~72 h眼内可见严重的炎性反应,至术后7d炎性反应基本消退.眼内白细胞的浸润数量在术后24h达到高峰[(1182.63±191.15)细胞/眼],至术后3 d浸润细胞数量迅速下降[(331.25±57.9)细胞/眼].在各观察时点,均可观察到眼内炎组房水蛋白质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 LPS注入眼内后前3 d,玻璃体腔内LPS含量迅速下降[前3d分别为(327.02±51.54)、(176.0±53.68)和(54.91±13.26)ng],在7d后玻璃体腔内LPS基本被清除.结论 大肠杆菌内毒素在SD大鼠可诱导出严重的实验性眼内炎,大量白细胞眼内浸润、血眼屏障破坏和玻璃体腔自发性细菌成分清除是本实验性眼内炎模型的主要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
脉络膜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络膜血管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8例病理诊断为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其中7例眼球标本行VEGF、CD34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摘除眼球前2例误诊为恶性脉络膜黑色素瘤,2例拟诊脉络膜血管瘤,4例脉络膜肿物性质待查,其中5例合并新生因管性青光眼,全部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病理证实为脉络膜海绵状血管瘤,其间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5例瘤体表面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脱失及2例视网膜下见成簇状含有色素的巨噬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脉络膜血管瘤内皮细胞CD34均呈强阳性,而VEGF阴性表达,2例见个别细胞呈弱阳性。结论:病史较长,各种检查提示有脉络膜肿物,伴视网膜脱离的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应高度怀疑脉络膜血管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脉络膜血管瘤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源性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