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究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消化道畸形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采用PICC技术进行治疗的159例新生儿,将患儿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并将3组患儿透明敷料更换频率设定为A组:每3 d 1次、B组:每5 d 1次、C组:每7 d 1次,比较3组患儿置管期间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3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穿刺部位感染、血流感染及病原菌定植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消化道畸形新生儿透明敷料更换频率设定为每7 d 1次较为合理,其能够在有效保证患儿置管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护理人员工作负荷,但在观察到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等情况时仍需及时对敷料进行更换,以保证患儿治疗期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门及排便功能、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76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编号奇偶数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术后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肛门功能、排便功能以及遵医行为。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干预后肛门功能、排便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护理干预可提升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的肛门功能,改善患儿排便功能,提高患儿的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