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腺癌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人胰腺癌抑制消减cDNA库。方法:从来源于同一标本的胰腺癌的和癌旁正常组织分离poly(A)^ RNA,经反转录后,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方法,通过两轮杂交和两次抑制PCR构建了两种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库。结果:挑取500个克隆进行PCR扩增检测是否有插入片段,结果显示其中457个克隆有插入片段,片段大小范围为250-750pb。结论:应用消减杂交的方法,再经适当的改进,在去除相同遗传背景的条件下,可以建立较特异的胰腺癌cDNA消减库,该库为进一步批量筛选胰腺癌发生的相关基因群并克隆胰腺癌相关表达基因,研究其胰腺癌发生的分子机理与生物学特性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肠内营养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N支持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中的适应证、耐受性、不良反应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20例活动期UC病人,有85例应用EN支持.结果:应用EN支持者,全结肠型占(70.6%)明显多于左半结肠型(18.8%)、直肠乙状结肠型(9.4%)和直肠型(1.2%);重度(56.5%)多于中度(32.9%)及轻度(10.6%).EN组病人BMI<18 kg/m2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B水平(28.91±6.64)g/L低于对照组(36.03±6.59)g/L.不同类型EN制剂增加至3 347 kJ/d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中,腹泻的发生率为14.1%,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7.1%;EN组与对照组比较,激素减量时间、手术率和缓解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蛋白、ALB、PA水平在EN支持后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①对病变范围广,中、重度的UC病人,应给予充足的EN;②对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UC病人,应补充EN;③UC病人对不同类型营养制剂耐受性无差异,腹泻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④EN可作为UC活动期的一种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k-ras、p16、DPC4、p53基因寡核苷酸芯片对胰腺癌基因突变/缺失的检测系统并评估胰腺癌组织及胰腺良性疾病标本中多基因突变/缺失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双重或单独不对称PCR扩增16例胰腺癌组织及8例胰腺良性疾病标本中的目的 DNA.扩增产物加杂交液后与芯片进行杂交、清洗、扫描.结果 16例胰腺癌组织中12例可见k-ras突变,p16、DPC4、p53基因改变分别是7例.14例标本存在至少1个基因改变,其中5例标本存在1个基因改变,2例标本同时2个基因改变,4例标本存在同时3个基因改变,3例标本存在同时4个基因改变.8例胰腺良性疾病中只有3例显示k-ras、p16、p53、DPC4突变.结论 多基因芯片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快速简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可同时检测胰腺癌k-ras、p16、DPC4和p53多个热点突变基因,可以高效地应用于胰腺癌基因突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内镜超声的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9月确诊的11例原发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总结内镜超声的影像特点.结果 内镜超声下见胰腺实质回声极低,胰腺弥漫或局部增大,边缘呈波浪样改变;肝外胆管扩张,胆管壁明显增厚,呈均匀中低回声;可见胰腺周边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胰管扩张或胰石、胰腺钙化和囊肿形成;未见周边血管受累.结论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内镜超声下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异物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的结直肠异物病例,总结病例特点及处理经验。结果纳入结直肠异物病例14例,其中男性10例(71%),平均年龄49岁(21~80岁)。异物来源包括医源性5例,口源性3例,肛源性5例,不明原因1例;口源性异物和医源性异物分布于全结肠,而肛源性异物分布以乙状结肠-直肠为主。异物相关并发症共6例,包括黏膜损伤、嵌入肠壁、肠梗阻和肝脓肿。尝试内镜下取出异物共12例,11例成功,1例失败;使用的器械包括异物钳和圈套器;异物取出失败病例的主要原因是巨大异物嵌顿。结论结直肠异物的分布与其来源相关,其可能导致结肠黏膜损伤、肠梗阻或肠穿孔,并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尝试于内镜下取出结直肠异物时,可选择异物钳或圈套器,异物取出后需警惕结肠穿孔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多任务学习,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辅助临床医师进行尘肺病鉴别诊断与分期。方法 收集2011—2022年四川省某职业病医院3 600名就诊者的数字化摄影后前位胸片,使用全卷积神经网络(UNet)进行肺野分割。基于多任务学习,利用任务间相关性,以DenseNet121为骨干网络,添加两个分类器构建多任务模型,并在ChestX-ray14数据集上预训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单任务模型与多任务模型之间准确率、精确度、灵敏度、F1分数的差异。结果 测试集结果显示,单任务模型鉴别诊断和诊断分期性能约90%和77%。多任务模型鉴别诊断和诊断分期性能约94%和86%,分别高于单任务模型约4%和9%,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任务模型较单任务模型更具优势,可有效实现尘肺病与肺结核的鉴别诊断和尘肺病精准分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结肠镜穿孔病例,总结临床特点及穿孔后的处理方法,寻找手术治疗结肠镜穿孔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检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后7 d内发生穿孔的病例,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临床信息(合并症、激素使用史、住院时间)、结肠镜相关信息(是否行治疗、是否麻醉、肠道清洁度)、穿孔相关信息(部位、诊断时间)和手术相关信息(开腹或腹腔镜、术式、术后并发症),总结病例特征,使用单因素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寻找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发生穿孔共14例,穿孔发生率0.03%。穿孔大部分发生于直肠(2例)及乙状结肠(8例)。穿孔病例中1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腹腔感染2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肺栓塞1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激素使用史、非直乙部位穿孔与术后并发症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707,P=0.01),而即刻诊断穿孔、满意的肠道清洁度与术后并发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67,P<0.05)。 结论 穿孔是结肠镜检查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多数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穿孔的处理多需外科介入,术后引起并发症与穿孔部位、激素使用史、穿孔诊断时间及肠道清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小探头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且资料完整的59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 患者在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前均接受小探头EUS检查并判断病变浸润深度, 最终以内镜/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评价EUS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并分析影响EUS判断准确性的病变自身内镜特点及病理学因素  结果  EUS判断早期胃癌病变浸润深度总体病变诊断敏感性为79.7%, 特异性为81.4%, 准确性为79.7%。其中, EUS诊断黏膜层病变的敏感性为66.1%, 特异性为80.0%, 准确性为79.7%;诊断黏膜下层病变的敏感性为80.0%, 特异性为81.6%, 准确性为81.4%,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US判断胃癌病变过高分级比例为16.9%, 以胃上1/3(20.0%)和中1/3(27.3%)、大体形态为隆起型(0-Ⅰ:25.0%, 0-Ⅱa:38.5%)以及合并溃疡(33.3%)的病变更为多见, 这类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也相应较低。EUS判断胃癌病变过低分级比例为3.4%  结论  小探头EUS对于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有较高的准确性, 有助于作出适当的治疗决策, 病变部位、大体类型及溃疡的存在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腮腺少见肿瘤增强CT表现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腮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基底细胞瘤6例,肌细胞上皮瘤5例,脉管瘤4例,淋巴上皮囊肿及腮腺脂肪瘤各3例,软骨肉瘤1例。在增强CT图像上,从病变所在腮腺的位置、病变大小和形态、病变密度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基底细胞瘤发生在腮腺浅叶,边界清楚,病变内易囊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明显强化肿块,边缘或内部可见结节状强化,可伴有增大的淋巴结。肌细胞上皮瘤多发于腮腺浅叶,易发生小囊变,少数病变内可有小点状钙化。实性部分增强后中度-明显强化,多有典型的动脉期强化结节和边缘显著强化。血管瘤为软组织肿块,病变较大可占据整个腮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见静脉石,突出于腮腺表面,增强后轻度-明显强化。淋巴上皮囊肿囊液较黏稠,CT值密度较高。软骨肉瘤以囊性为主的肿块,含边缘钙化、骨化成分的肿块。腮腺脂肪瘤可见脂肪密度肿块,边界清晰,无强化,病变内可见纤维分隔。结论 腮腺少见肿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揭示其病理基础;增强CT是诊断腮腺少见肿瘤病变性质有效的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粪便p53检测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潜在价值。方法:收集连续就诊的62例胰腺癌、19例壶腹癌及胆管癌、7例结肠癌及6例胃癌患者的粪便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方法检测粪便p53外显子5-8的突变情况;同时按性别、年龄配对选择慢性胰腺炎21例,良性上消化道疾病18例及正常人55例作对照。结果:粪便p53突变率在胰腺癌患者为37.1%(23/62例),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是46.9%(15/32例);对照组中,良性消化道疾病为12.8%(5/39例),正常人为5.5%(3/55例)。消化系肿瘤的突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良性病变组。结论;粪便p53突变检测是一种潜在的无创性消化系良、恶性病变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