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住院AMI患者30例、UAP患者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定BNP浓度,同时测定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BN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急性心梗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BNP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NP与CK-MB之间有良好的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血浆BNP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疾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IABP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94例。根据患者存活状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本情况、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急诊PCI结果,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平均年龄、KillipsⅢ/Ⅳ例患者比例、CK-MB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合并LM病变、PCI后TIMI3级血流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KillipsⅢ/Ⅳ级、CK-MB峰值、PCI后TIMI3级血流、合并LM病变均为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结论IABP治疗后的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状况受患者年龄、KillipsⅢ/Ⅳ级、CK-MB峰值、PCI后TIMI3级血流、合并LM病变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胱抑素C(Cys C)在慢性心力衰竭近期预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心力衰竭组,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健康组。比较两组GDF-15、Cys C以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血肌酐(SCr)、血尿素(BUN)、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常规心力衰竭指标。将以上因子作为自变量,6个月内发生不良事件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将GDF-15、Cys C与其他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6个月内发生不良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GDF-15、Cys C、NT-proBNP、SCr、BUN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LVEF显著低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DF-15、Cys C、LVEF、NT-proBNP为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DF-15、Cys C水平均随着NT-proBNP升高而升高,呈现正相关(r=0.813,0.887;P<0.05),和LVEF呈负相关(r=-0.795,-0.816;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GDF-15、Cys C均有较高敏感度,但特异度一般。结论 GDF-15和Cys C在预测慢性心力衰竭近期预后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是指临床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心室功能、心肌灌注显像及心肌代谢异常等),但缺乏胸痛及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临床与常规心电图检查难以发现,不易早期诊断,耽误治疗,常导致严重后果。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MI的发作直接可使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D)的再灌注时机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471例STE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溶栓组(ITT组,192例)和介入组(PCI组,279例),观察比较两组30d内病死率、1年内死亡率、1年内再入院率、心肌梗死率等,并分析开始治疗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0 d病死率:ITT组为6.3% (12/192),PCI组为5.7% (16/279)( OR =0.91;95% CI,0.57 ~1.64);1年死亡率:ITT组为7.3% (14/192),PCI组为8.2%(23/279)(0R=1.13:95% CI,0.75 ~1.73);1年内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ITT组为13.5% (26/192),PCI组为13.6%(38/279)(OR=1.01,95% CI,0.73 ~1.40);两组1年内心肌梗死发生率、再次行PCI率、冠脉搭桥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与患者30 d内、1年内死亡率相关,随着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增加因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再次入院甚至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任进平  李松  莫华 《北京医学》2006,28(10):608-608
我们于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12例冠心病患者,就其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接PCI联合应用血管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80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直接PCI治疗组和直接PCI联合应用血管抽吸导管治疗组各40例,分别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化验检查、心电图、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后的心肌酶学峰值变化及心电图ST段回落的差异.结果 两治疗组治疗前的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与直接PCI组相比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率明显升高(P<0.05).直接PCI联合应用血管抽吸导管治疗组心肌酶CK-MB峰值明显低于直接PCI组(P=0.038).结论 直接PCI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够更大程度的达到心肌再灌注,减小心肌梗死面积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北京怀柔医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采用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用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SBP、D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采用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疗效较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的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出现心肌受损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接受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8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6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PCI术相关资料、PCI围术期出现心肌受损和心肌梗死的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I围术期出现心肌受损的影响因素。比较入院时术前使用他汀1月与≤1月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SAP组的支架植入处的分叉病例比例显著高于UAP组(P0.05)。2组患者PCI围术期出现心肌受损、心肌梗死的概率及术后的hs-CRP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PCI围术期患者心肌受损的发生与载脂蛋白A、术前使用他汀1月以上、术前他汀负荷剂量治疗以及植入支架的总长度相关(P0.05)。入院时术前使用他汀1月患者的TC与LDL水平明显低于≤1月患者(P0.05)。结论载脂蛋白A的表达水平、PCI手术前采用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以及术前应用他汀治疗1个月以上与PCI术围术期的心肌受损发生率的降低相关,冠脉内支架植入的总长度则与心肌受损发生率的上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