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手术比较,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GSMTs)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内镜或腹腔镜治疗的GSMTs患者91例;其中61例行内镜治疗,3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GSTs)的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原因、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大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住院总费用等。结果与腹腔镜组比较,内镜组手术耗时短[(55.86±11.41)vs(71.33±9.90)min,t=-4.56,P0.01],术中出血少[(16.83±4.64)vs(26.33±4.81)ml,t=-6.40,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5.03±2.47)vs(7.20±1.21)d,t=-2.17,P0.01],住院总费用低[(24 779.43±6 202.00)vs(45 689.42±10 318.47)元,t=-8.42,P0.01],而在手术成功率(96.72%vs86.67%,χ2=1.87,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7%vs 6.67%,χ2=0.04,P0.05)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期间均未见GSTs复发和转移。结论经内镜治疗GSMTs疗效与腹腔镜相似,是安全、有效的,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世界首报染色体异常核型产生的遗传效应.方法外周血染色体常规分析.结果1例不孕合并子宫肌瘤异常核型为46,XX,t(10;16)(q11;p13);1例为不良产和自然流产为46,XX,t(7;11)(q21;q24);另1例仅表现为自然流产为46,XX,t(2;8)(p25;q22).结论3例异常核型为世界首报,由此产生的遗传效应分别导致不孕、不良产、自然流产.  相似文献   
3.
超短波物理治疗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通过检测超短波物理治疗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IVF-ET)中患者卵泡液与腹腔液中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其在IVF技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选择单纯盆腔粘连(以下简称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盆腔结核致不孕行IVF-ET治疗的患者207人,其中行超短波理疗组109人,未行超短波理疗组(对照组)98人。检测两组患者腹腔液及卵泡液中TNFα、IL-1β含量;对比两组间血清E2、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结果:①在基础卵泡数、超排卵药物(GnRH-a和Gn)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理疗组hCG注射日血清E2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日理疗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卵泡液TNFα水平与血清E2呈负相关(r=-0.27,P=0.041);IL-1β与血清E2无相关性;③腹腔液中TNFα、IL-1β水平理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④理疗组卵泡液TNFα、IL-1β水平均高于腹腔液的水平(P<0.05)。结论:在IVF技术中通过超短波物理治疗调节细胞因子的水平可以促进血清E2水平的提高,改善子宫内膜种植环境。  相似文献   
4.
体外受精中单卵双胎的成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单卵双胎的发生及其成因与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0月间于我院进行IVF-ET并获得临床妊娠的1,782个周期,其中常规IVF—ET1,076周期,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706周期,新鲜胚胎移植1,232周期,冷冻解冻胚胎移植550周期,统计单卵双胎、双卵3胎及三卵4胎等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782个周期中,单卵双胎共28例,发生率为1.57%。单卵双胎与非单卵双胎患者的年龄、不育年限、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和雌二醇(E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超排卵方案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总量及使用时间、黄体酮(P)剂量、基础黄体生成素(LH)、取卵日雌孕激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胚胎移植前子宫内膜修整与否其单卵双胎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常规IVF-ET和ICSI周期、冷冻胚胎周期和新鲜胚胎周期与单卵双胎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VF及其衍生技术中单卵双胎的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可能与患者的年龄、基础激素水平、移植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同步化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FISH)技术对染色体异常携带者进行种植前胚胎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携带者染色体异常种类,分别选择相应的亚端粒探针和着丝粒探针或性染色体探针,进行1次或者2次杂交,对7例染色体异常携带者进行了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结果:7例染色体异常携带者进行了7个周期的PGD,获卵131枚,活检77枚胚胎,检出卵裂球87枚,移植20枚胚胎,4例临床妊娠,其中2例已分娩健康婴儿。结论: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染色体异常携带者的胚胎进行种植前遗传学诊断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61例患者中,有39例为女性患者,占总病例63.93%,肿瘤位于胃底占52.46%(32/61),胃体21.31%(13/61),胃窦11.48%(7/61),贲门14.75%(9/61);10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21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EFR),3例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STER)。61例患者中,1例因瘤体过大且突破浆膜层,另1例位于胃底黏液湖操作困难故中转腹腔镜治疗,术后1例发生穿孔,经腹腔镜成功修补,1例发生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胃间质瘤34例,危险度均为极低危(肿瘤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像≤5),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钙化性纤维假瘤5例、炎性纤维性息肉2例和血管瘤样增生1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73.53%(25/34),胃体11.76%(4/34),胃窦5.88%(2/34),贲门8.82%(3/34)。结论胃黏膜下肿瘤以女性多发,且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胃黏膜下肿瘤好发于胃底,且以胃间质瘤多见;绝大部胃间质瘤风险分级为极低危;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妊娠期人微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以下简称B19病毒)感染与死胎、胎儿畸形的关系及病毒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1例发生死胎或胎儿畸形的孕妇静脉血血清进行B19病毒DNA检测,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上述病例胎盘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p53,p21,Caspase3)mRNA的蛋白表达情况,均设对照组。结果:不良妊娠组母血中B19病毒阳性率为32.26%,对照组阳性率仅为6.67%,P<0.05,两组有显性差异。经PCR证实有B19病毒感染的胎盘中,检测到p53,p21蛋白的表达和p53,Caspase3 mRNA的表达,平均灰度值分别为215.2471和208.2158,与B19病毒(DNA(一)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二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人微小病毒B19感染与死胎、胎儿畸形的发生存在相关性;B19病毒引起感染的机制可能影响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