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vans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同时或相继发生的综合征,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用激素治疗有效,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用激素治疗效果差,且副反应大,难以忍受.为进一步探讨对Evans综合征的治疗,我们应用环孢菌素A(CsA)治疗难治性Evans综合征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 (TNF)根据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 α和TNF β ,分别由激活的单核 /巨噬细胞和T、B淋巴细胞产生。TNF的功能发挥主要是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 FR)介导的。TNFR存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表面 ,现已证明多种肿瘤细胞 ,如细胞株K5 62、HL60及新鲜采集的毛细胞白血病和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表面都有TNFR ,且较非肿瘤细胞更易脱落。TNFR有两种类型 :TNFR α和TNFR β,分子量分别为 75kD和5 5kD ,TNF α和 β都能与两型受体结合 ,但亲和力不同。两型TNF…  相似文献   
3.
我们应用ELISA法检测了2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Ⅱ(sTNFR Ⅰ、sTNFRⅡ)水平,以探讨TNF及其可溶性受体在MDS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血液科住院患者。依据MDS国内诊断标准[1]确诊的MDS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3~72岁,中位年龄为44岁。RA 18例,RAEB 6例,RAEB-t 1例。所有患者采集标本前未用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药物治疗,最近一个月未输血,采集标本时患者无感染表现。对照组血液标本24例,取自健康献血员,男14人,女10人,平均年龄39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寻求治疗免疫诱导再障的方法。方法:BALB/c小鼠7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实验组(64只)及正常对照组(8只)。实验组小鼠首先制造再障模型。将制模后小鼠再分为模型对照组(40只)及甘草酸组(24只)。将甘草酸组再分为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每天经灌胃分别给予10、20、30mg/(kg.d)甘草酸,连续14 d,于第15天脱臼处死小鼠,分别检测血象、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CFU-GM、BFU-E,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率。其余40只模型对照组小鼠每天经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并分别于第3、5、7、10、15天各处死一批次小鼠。8只正常对照组小鼠只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指标同上。结果:甘草酸组WBC、Hb、BMNC、CFU-GM、BFU-E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模型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凋亡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甘草酸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P<0.05,P<0.01),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甘草酸通过促进成熟淋巴细胞凋亡而有助于免疫诱导再障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接受地西他滨[15mg/(m2·d),第1—5天,静脉滴注持续1h以上1单药或联合CAGf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Acla)、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治疗的20例MDS和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及进展(PD)8例,总有效率为60.0%(12/20)。其中12例AML患者中CR2例,PR5例,总有效率为58.3%(7/12),8例MDS患者中CR2例,PR3例,总有效率为62.5%(5/8)。1例MDS.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患者和2例慢性粒一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输血依赖情况有所改善。14例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受抑,发生率为70.O%(14/20)。总感染率为35.0%(7,20),其中肺部感染率为20.0%(4/20),患者经积极抗感染、刺激造血及输血等支持治疗后感染控制。1例患者出现化疗相关死亡。20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及出血。结论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CAG方案治疗MDS和AML有一定疗效,可廷缓疾病进展;患者对化疗不良反应均能耐受.且化疗相关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91例初治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免疫表型及其中66例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91例AML患者骨髓进行免疫表型分析,染色体G显带技术对其中的66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CD33、CD13、MPO、CD117表达最常见,30例M3患者中只有1例表达CD34,均无HLA-DR表达.CD14表达仅见于M4、M5,CD15在M4、M5中最常见.淋系标志中,CD7是最常表达的淋系标志,占24.2%,其次是CD19,CD10表达较少见.CD56在M5患者中阳性率最高,达50.0%,其次为M2、M1、M4.13例t(8;21)异常者10例见于M2患者,2例见于M4患者,1例见于M5患者,26例t (15;17)异常者均见于M3患者.CD7在染色体为t(8;21)的M2中和染色体为t(15;17)的M3中表达明显低于其它染色体正常及异常的AML患者(2.8%vs 68.8%).结论 免疫表型分析结合细胞遗传学可进一步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个体化治疗、判断预后等各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两者的相关性提示某些抗原的阳性表达可能与染色体核型的异常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ivin和Survivin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初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4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收集21例反应性淋巴结炎患者的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Livin和Survivin的表达,并探讨Livin和Survivin与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实验组Livin的表达阳性率为62.5%(25/40),对照组为14.3%(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urvivin的表达阳性率为67.5%(27/40),对照组为19.0%(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和Sur-vivin均与淋巴瘤患者的体力状态ECOG(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患者是否伴有B组临床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有关,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结外受累无关。Livin与Survivin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Livin和Survivin均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二者可作为评价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调节Livin和Survivin的表达和功能可能成为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车玲玲  任翠爱 《当代医学》2009,15(18):63-64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WHO分型、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依WHO新分型方案对96例MDS进行诊断分型,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结果中位年龄49岁,EAEB—11最多(3542%)。转白率1146%,中位转白时间11.5月。早期死亡率8.53%。&AEB-1和EAEB—II转白率和早期死亡率无差别。结论该组MDS临床特点与国内外文猷有部分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能谱CT (dual energy CT, DECT)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 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 (short-axis diameter, 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 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 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 (iodine concentration, IC)、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938 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 枚 (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114 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5), 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 79.6%,特异度 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 (P<0.001)、静脉期NIC (P=0.037)。结论: 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骨髓细胞形态学迄今仍是白血病诊断最基本的依据,近几年关于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变化报道较少,笔者观察到大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表现为巨核细胞减少,但仍有一小部分表现为巨核细胞不减少。现对269例AL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学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