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6年荷兰的Einthoven教授发明了心电图描记器,1957年美国学者Holtei发明了动态心电图(Holter),自此,心电图作为诊断各种心脏疾病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冠心病的诊断占据着其他医技检查所不能替代的辅助地位。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发现很多疾病均可引起心电图的变化,心电图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完全阴性结果的心电图带给医生的可能是一种假象。冠心病心电图改变主要在ST段和T波,我们将心电图的这些改变称为心肌缺血性变化。但实验证明,冠状动脉管腔内径减少70%-80%时,血流量才减少50%左右。当心电图出现典型改变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一般都己下降70%以上。由此可见,心电图对冠心病早期的诊断是不敏感的。心绞痛发作多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心电图改变,如果冠心病患者未发作心绞痛时做心电图,就可能出现假阴性心电图。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陈灏珠院士指出:"由于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各种疾病的诊疗指南,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一次新的调整,心血管疾病尤其如此"。本期"今日关注"话题,刊发一组相关病例报告及专家论述,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道的关注,以期就此展开讨论,指导基层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使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中老年人的常见急症,随着监护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近期病死率已明显降低,但远期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依然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为此,我们自1985年始对收治的135例AMI患者进行了追踪随访,就临床情况、二级预防措施的落实、死亡原因等进行了监测。旨在寻找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而提出防治对策,以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急症 ,有较高的病死率。在科学技术和医疗条件大为改善的当今 ,其总体急性期病死率仍高达 70 %。对于老年人 ,尤其高龄患者因多缺乏接受新的治疗措施的适应证 ,病死率可能更高。面对这种客观事实 ,如何降低其病死率成功的经验仍不多。笔者将 15年来救治 AMI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与同仁共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 AMI 144例 ,为 1985~ 1999年住院患者 ,均为男性军队离退休干部 ,共计 AMI175次(含再梗 2 4例 ,三次梗死 7例 ) ,平均年龄 74 .6岁。 175次 MI急性期死亡 9例 ,病死率 …  相似文献   
4.
[病例] 男,74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憋闷20余年、加重3 h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5.
【病例】女,45岁。因受凉后左侧面部痉挛1周入院。平素身体健康,查体无阳性体征。入院后给予维生素B1、腺苷钴胺、地巴唑口服,红外线照射、针灸及局部按摩理疗,效果不佳,20 d后月经来潮,经期与经量正常,用药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中老年人的常见急症,随着监护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近期病死率已明显降低,但远期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依然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为此,我们自1985年始对收治的135例AMI患者进行了追踪随访,就临床情况、二级预防措施的落实、死亡原因等进行了监测.旨在寻找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而提出防治对策,以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年睡眠障碍是卒中后的常见继发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还会加重那些引起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状,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生活质量。虽然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但未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为了加强对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认识及干预治疗,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高龄老年人心搏骤停复苏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例高龄老年人心搏骤停的救治经过。2例均80岁,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长期口服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因腹痛、腹泻或心前区剧烈疼痛伴大汗入院,住院期间突发呼吸、心搏停止,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吸氧、升压药物治疗,或行电击除颤、胺碘酮静脉注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呼吸、意识恢复,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巩固治疗。结果 2例经抢救复苏成功且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有效地进行胸外按压、尽早行电除颤治疗、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观察病情,是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主因"双下肢水肿伴心悸、气短5天,咳嗽1天"入院。患者8天前乘长途汽车旅行,每天乘车约2~3小时,5天前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心悸、气短、左侧肋部疼痛症状,含硝酸甘油后胸痛减轻,但不能完全缓解,1天前出现咳嗽,为干咳,无咳痰、咯血及发热。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肺炎"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胸闷、气短及双下肢水肿渐加重。查体:体温:36.7℃,脉搏11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8/70 mmHg  相似文献   
10.
男,51岁。因心电图异常26年,发作性心前区疼痛伴心慌、气短9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26年前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T波Ⅱ、Ⅲ、aVF倒置),但无不适,10年后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心前区刺痛,疼痛持续数秒钟至2小时不等,伴心慌、气短,含服硝酸甘油有效,近1个月运动时上述症状较明显,故人院。查体:血压130/80mmHg。一般状况好,两肺无啰音,心界叩诊向左扩大,心律齐,心率68/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