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水平及肝脂肪酶基因(Hepatic lipase gene,LIPC)NlaⅢ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类型之间关系. 方法:取91例冠心病患者和72名健康对照者空腹晨起静脉血,从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LIPC多态性在中国汉族冠心病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SP60水平. 结果:(1)冠心痛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T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为15.4%对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73).亚组分析中,心肌梗死与健康对照组28.1%对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3).(2)TT、CT、CC基因型冠心病各组HSP60水平中分别为(6626±2621)、(3980±3578)、(3537±3018)pg/ml,TT基因型与CT、CC两种基因型之间HSP60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冠心病组中HSP60<3639 Pg/ml组TT纯合子占2.2%,心肌梗死占2.2%;而>3639 Pg/ml组中TT纯合子占28.9%,心肌梗死占6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LIPC NlaⅢ多态性随着血清HSP60升高,TT纯合子出现频率增大,严重的冠脉事件发生几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稳定冠心病患者动脉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前后的浓度变化,探讨基线v WF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88例稳定冠心病,收集临床资料。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测定冠状动脉介入(PCI)前留取的动脉(主动脉根部)血浆v WF。根据基线v WF水平分层,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29例稳定冠心病患者在DES置入平均8个月后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和v WF测定。结果:DES置入8月后随访v WF浓度明显高于基线水平[(16.47±1.38)ng/ml vs(10.49±1.55)ng/ml,P=0.0067]。平均随访12.5月,v WF高水平组死亡、非致死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再入院和再次PCI联合终点与低水平组无统计学差异(P=0.179)。结论:稳定冠心病v WF水平与短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无明显相关;DES置入8个月后v W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内皮化延迟和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热休克蛋白60(HSP60)与老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因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91例(冠心病组)和健康体检者72例(对照组),检测血清HSP60水平。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4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HSP60水平进行亚组比较。结果冠心病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清HSP60水平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单支病变、双支病变、3支病变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清HSP6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病变组间患者(除双支与3支病变间)血清HSP6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HSP60水平与PCI术中使用球囊数、球囊扩张次数、最大球囊压力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血清HSP60高水平组使用球囊数、球囊扩张次数、最大球囊压力、使用支架数均大于低水平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P60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检测血清HSP60水平将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及了解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心脏起搏器在口腔癌患者伴病窦综合征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孙坚,任义荣,邱蔚六,林国础,张志愿口腔癌患者同时伴有病窦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简称SSS)在外科治疗上往往是最感棘手和困难的问题之一。以往对于该类患者均采用保守或姑息治疗。由...  相似文献   
6.
稳定性冠心病B型利钠肽水平与冠脉病变及介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探讨稳定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静脉血浆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以及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BNP水平的变化.方法:研究入选了88例稳定性CAD,均经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收集临床、CAG和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资料.所有入选者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化学发光法)测定静脉BNP浓度.其中29例在DES植入后进行了CAG复查和BNP测定.结果:BNP水平在单支病变组(123.51±18.50)pg/mL,2支病变组(148.32±34.97)pg/mL,3支病变(166.11±28.53)pg/mL,组间BNP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493 3).Gensini 积分≤33组BNP水平为(118.94±16.47)pg/mL;Gensini积分>33组为(180.59±27.35)pg/mL,P=0.046 8.DES植入8个月后BNP水平明显降低[(230.43±48.81)pg/mLvs(149.33±17.49)pg/mL,P=0.038 2].结论:冠脉痛变越重,BNP水平越高;稳定性CAD患者DES植入8个月后BNP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我院因室上速而作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患者中符合多重房室旁道标准病例。根据电生理表现分类,并总结有效的消融策略。结果 在457例室上速病例中符合多重旁道诊断标准的有8例(1.75%),其中间歇性B型预激合并左侧旁道3例;B型预激合并左旁道2例;A型预激合并左侧双旁道1例;隐匿性双侧房室旁道1例;隐匿性左侧双旁道1例,均消融成功。对消融和标测策略作了分析。结论 MAP及时诊断和成功消融的关键在于电极的正确定位和完整的电生理检查以及对可疑情况的仔细分析。对于不能稳定检出且不诱发室上速的旁道。可随访观察,以免增加病人痛苦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动脉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浓度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前、后的变化,探讨基线PAF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入选88例稳定冠心病患者,收集其临床、冠脉造影(CAG)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资料。所有入选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CI前留取的动脉(主动脉根部)血浆PAF水平。根据基线PAF水平分层,随访1年时的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再次PCI、再次心血管原因入院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29例稳定冠心病患者在DES置入平均8个月后进行了CAG复查和PAF水平测定。结果:DES置入8个月后随访PAF浓度明显低于基线水平[(236.25±17.78)pg/ml∶(349.92±38.44)pg/ml,P=0.0109]。平均随访12.5月,PAF高水平(PAF≥260pg/ml)组死亡、非致死性ACS、再入院和再次PCI联合终点心血管事件较低水平(PAF〈260pg/ml)组明显增多(RR=1.714,95%CI:1.051~2.796,P=0.031)。结论:稳定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与短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药物洗脱支架置入8个月后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明显降低,可能与其有效地抑制了炎症反应和降低了血小板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途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尽早、持久、充分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IRA)可挽救更多的存活心肌 ,改善患者的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已被证明有较高的IRA再通率。由于急诊PCI治疗AMI常需配合抗凝治疗 ,以常规股动脉入径行急诊PCI治疗后 ,易发生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 ,术后拔除动脉鞘管需暂时中断肝素治疗 ,可能对临床疗效有不利影响。由于经桡动脉途径行PCI较经股动脉途径具有创伤小、血管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药物连续使用等优点 ,故本研究在较熟练掌握经桡动脉途径PCI技术基础上对A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