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肉瘤iNOS过度表达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肉瘤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标本iNOS的表达,FⅧ-RA和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 80例骨肉瘤中52例iNOS阳性(65%),肿瘤细胞境质中的巨噬细胞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均为阳性。iNOS阳性表达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显著正相关,而且iNOS阳性组病人生成率显著低于iNOS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inic/apyrimid-ic endonuclease,APE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种骨肉瘤细胞株(HOS、U-2OS、Sa-OS-2)、10例正常骨、10例良性骨瘤和60例骨肉瘤组织中APE1蛋白表达,并根据CD34和FⅧ-Rag染色结果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1)APE1蛋白在三种骨肉瘤细胞株呈强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核,60例骨肉瘤组织中43例(72%)呈高表达,17例呈低表达,且显著高于正常骨及良性骨瘤,χ2=30·997,P=0·000。2)APE1表达的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3)APE1强表达组中的瘤内MVD为46·4±26·7,显著高于弱表达组的33·3±20·7,t=2·277,P=0·030。结论APE1在骨肉瘤中过度表达与骨肉瘤分化以及MVD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中一个新的靶向分子。  相似文献   
3.
李梦侠  王东  李增鹏  王佳  关伟  杨镇洲  谢家印  仲召阳 《重庆医学》2007,36(19):1926-1928,1972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系统在肺癌诊断及分类中的意义,并建立判别方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601例肺癌患者、8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1 203例正常体检者的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Fisher二分类判别分析建立判别诊断及三种主要病理学类型分类方程.结果 单项指标中CEA、CA125和CA242阳性率分别为40.93%、29.78%和13.48%,与肺部良性疾病组和正常人群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CEA对肺癌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建立肺癌诊断判别方程及分类诊断方程,其中肺癌诊断符合率为89.10%,同时分类诊断符合率为86.10%(鳞癌),92.10%(腺癌)和95.60%(小细胞肺癌)均显著高于其对应的多项指标累加的诊断正确率及CEA单项诊断正确率(P<0.01).结论 肺癌诊断及分类方程有助于临床对多肿瘤标志物意义的理解,能够有效提高肺癌及分类诊断的正确率,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发展 ,凋亡检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原位凋亡检测 ,特别是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 ,由于能在组织原位同时显示凋亡细胞形态和分布 ,且具有简便、快捷、敏感、无辐射等优点 ,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耳蜗的新鲜骨组织脱钙后应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 ,尚少见报道。材料与方法1.标本及处理 :雄性Wistar大鼠 30只 ,由本院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处死后取耳蜗组织 ,40g L多聚甲醛缓冲液(pH7.4)固定 8~ 12h ,10 0g L乙二胺四乙酸钠 (EDTA) +微波 75 0W、10…  相似文献   
5.
骨肉瘤VEGF表达及VEGF抗体抑制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仲召阳  李增鹏  张沁宏  何怡  卿毅 《重庆医学》2006,35(15):1369-137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骨肉瘤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以及VEGF抗体抑制骨肉瘤细胞OS-732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以VEGF为靶点治疗骨肉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VEGF表达、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以及OS-732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进一步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VEGF抗体对OS-732诱导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1)骨肉瘤VEGF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密切相关。(2)OS-732表达VEGF和BFGF,而且VEGF表达强度明显高于BFGF,OS-732具有很强的诱导血管生成能力。(3)VEGF抗体干预实验结果显示VEGF抗体组肿瘤区血管密度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PBS对照组,而增殖指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VEGF抗体组凋亡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多,增殖期内皮细胞少见。结论VEGF是骨肉瘤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其表达可能是评估骨肉瘤预后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VEGF抗体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凋亡,显著抑制骨肉瘤OS-732血管形成,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形成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抑制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该结果提示VEGF可以作为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靶分子。  相似文献   
6.
pSilence APE1提高骨肉瘤放疗敏感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APE1 siRNA表达载体pSilence APE1基因放射治疗对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人骨肉瘤细胞9901荷瘤裸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单独放射治疗组和pSilence APE1 放疗联合治疗组。实验治疗第15天处死动物,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免疫组化SP法检测骨肉瘤细胞APE1蛋白的表达、骨肉瘤细胞的微血管密度和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pSilence APE1 放疗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独放射治疗组的肿瘤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Silence APE1 放疗联合治疗组肿瘤组织APE1表达显著降低;pSilence APE1 放疗联合治疗组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单独放射治疗组(P<0.01),而肿瘤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pSilence APE1基因放射治疗能显著抑制骨肉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肉瘤微血管密度与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相关性及其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微血管密度(MVD),以及nm23-H1表达和PCNA指数,并应用Cox模型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MVD与nm23-H1表达呈负相关,而与PCNA指数呈正相关.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MVD、nm23-H1和PCNA均为影响骨肉瘤预后的重要因素.MVD低值组比高值组预后好(P<0.05).在MVD高值组中,nm23-H1高表达组比低表达组预后亦较好(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可能是骨肉瘤转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它与nm23-H1和PCNA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骨肉瘤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12多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胃肠道肿瘤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近年来检测了4次以上肿瘤标记物的29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按临床疗效与病情分为6个等级,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各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与病情分级的关系,并建立疾病复发转移的判别方程。结果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与病情分级与糖链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癌抗原242(CA242)、甲胎蛋白(AFP)以及癌抗原125(CA125)有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65、0.67、0.49、0.49。根据所建判别方程,男、女性胃肠道肿瘤患者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5.1%、91.9%。结论肿瘤蛋白芯片的检测对于胃肠道肿瘤的监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判别方程可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复发转移的判定。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P53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清P53蛋白对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并探讨血清P53蛋白对HCC动态监测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检测血清P53蛋白的浓度,同时结合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分析130例标本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血清P53蛋白和AFP榆测结果.结果 ELISA检测显示HCC患者血清P53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及肝硬化患者(P<0.05);血清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53×103.处可检测到单一的条带,血清P53蛋白浓度升高与Western blot检测的光密度值密切相关.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阳性率为64.62%,血清P53蛋白检测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符合率达84.62%;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53蛋白检测和AFP检测曲线下而积分别为0.910和0.954,二者Kappa:0.657,P=0.000,表明2种方法 的检测结果有止相关关系,检测结果吻合.结论 血清P53蛋白浓度升高能较好地反映p53基因的突变,对肝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动态监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可作为HCC手术后动态监测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及建立判别方程.方法 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2003年11月至2006年4月大坪医院收治的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67例良性肝病患者(肝病组)、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12项肿瘤标志物,并在肝癌组与肝病组患者之间建立判别方程.采用方差分析和X2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组中87例患者肿瘤标志物呈阳性表达(89%),肝病组中有13例呈阳性表达(19%),对照组中有2例呈阳性表达(4%).3组中的AFP、CEA、铁蛋白、CA19-9和CA125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530,40.472,31.708,75.897,153.066,P<0.05).联合检测这5项指标,肝癌临床诊断符合率提高为89%,明显高于单项AFP检测的64%(X2=16.362,P<0.05).所建判别方程的判断准确率为90%.结论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优于单独AFP检测,可用于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