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动态观察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及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并行SPECT和临床疗效的动态观察。图像的处理和临床疗效的评定采用盲法分析。结果:治疗组在SPECT和临床疗效的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后的局部脑血流下降和伴随的临床变化。  相似文献   
2.
代红源  赖金川 《四川医学》2010,31(4):430-43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患者的心电活动、肌酸激酶(CK-MB)的变化,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差别。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0月入住我院的67例SAH患者出现ECG改变、CK-MB升高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有38例出现ECG改变,发生率为56.71%,其中复极异常28例(73.68%),传导异常4例(10.53%),节律异常14例(36.84%),病理性Q波2例(5.26%)。CK-MB升高的发生率为37.3l%,有ECG异常的SAH患者出现CK-MB升高的概率更高(P〈0.001)。GOS≤3分者EEG改变和CK-MB异常明显高于COS〉3分者。结论SAH后ECG改变以复极异常为主,预后差者ECG和CK-MB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临床和神经影像特点.方法 对4例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演变过程、CSF、头颅CT和MRI、EEG动态变化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存在低钠血症,纠正后出现精神意识改变、构音和吞咽困难、四肢瘫痪、肌张力障碍等症状,临床过程有双相性.EEG出现一过性的重度异常.头颅CT及CSF均未见异常.MRI特征性影像晚于临床表现10 d以后出现,4例患者首次MRI均为阴性,7~13 d后复查才显示病灶.MRI示4例患者均存在脑桥外髓鞘溶解症病灶,T1WI加权低信号,T2WI加权高信号,对称性地累及双侧尾状核、豆状核、丘脑、脑岛叶皮质、海马头部等部位,其中3例同时存在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改变,呈脑桥基底部位对称性T1低、T2高信号的蝶形病灶;Flair加权异常信号更清楚.3例有好转或痊愈,其中1例遗留明显肌张力障碍.结论 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与慢性低钠血症有关,合并低血钾、低血氯时可能更易发生.治疗时应尽量避免过快纠正,临床病程具有双相性.MRI的特征性改变出现较迟,复查MRI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尼莫地平作为钙离子拮抗剂已广泛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的作用以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icificenolase,NSE)的影响客观研究不足。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尼莫地平后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以及对血浆NSE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1997-10/1999-03住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人院时发病时间不超过24h,经头颅CT证实为脑实质出血,血肿均小于40mL。患肿瘤、原发性脑室出血、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混合性脑卒中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方法: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动态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总的生活能力评分,血浆NSE水平及血肿体积。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的生活能力评分;血浆NSE水平。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能力评分在病程第14天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在第30,90天时治疗组的神经功能(77.91&;#177;42.46,85.03&;#177;45.95)。恢复优于对照组(65.21&;#177;35.74,73.02&;#177;40.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浆NSE水平在各个时间点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静脉应用尼莫地平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但血浆NSE水平作为评价脑出血药物疗效的指标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舒马普坦与散利痛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舒马普坦与散利痛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57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舒马普坦与散利痛组,头痛开始发作时分别服用舒马普坦50 mg及散利痛1片,分别观察患者服药后起效的时间,服药后4小时的治疗有效率,各组服药后0.5、1、2、4小时头痛消失的比例及VAS评分,服药后24小时内完全止痛维持的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起效时间散利痛组(1.02±0.67)小时,舒马普坦组(0.79±0.49)小时;服药后4小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29%、93.1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9%、10.34%;舒马普坦组服药后1小时头痛消失率(62.09%)高于散利痛组(32.14%),P=0.024。结论舒马普坦与散利痛均能有效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舒马普坦1小时头痛消失率高于散利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mRNA表达,探讨其与脑水肿、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小窗漏斗式人颅,从入颅路径过程中必须切除的脑组织里靠近血肿旁1 cm脑组织作为观察组.把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发病12 h以内,7例),按发病到手术时间将观察组分为<6 h、6~12 h、12~24 h、24~72 h、>72 h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水肿、血肿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 对照组脑组织未见明显AQP-4 mRNA表达,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观察组<6 h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微弱(1.17±0.41),仅胶质细胞轻微水肿;6 h后AQP-4 mRNA表达逐渐明显,除胶质细胞水肿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开始水肿,紧密连接逐渐开放,12~72 h组AQP-4 mRNA表达至高峰(3.50±0.55,3.60±60.55,P均<0.01),光镜下观察脑细胞水肿损伤最明显,电镜下观察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明显;72 h后AQP-4 mRNA表达和损伤逐渐好转;5 d时损伤开始恢复,8 d时基本好转.相关分析显示,AQP-4 mRNA表达与脑水肿程度、血肿大小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1,r2=0.44,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水肿和损伤可能与AQP-4 mRNA的表达有关,及早清除血肿也许有助于降低AQP-4 mRNA的表达和减轻脑水肿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皮层下失语与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51例优势侧高血压脑出血患行语言功能评定和单光子发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rCBF检查,并进行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1)发病时皮层下rCBF的下降在失语组明显低于非失语组。(2)运动性失语组在额叶、Broca区缺血明显,感觉性失语组则在颞叶、Wernicke区rCBF最低。(3)失语伴随皮层缺血的改善而好转,皮层下失语与皮层的rCBF的动态变化有显相关性,结论 Broca区、Wernicke区的rCBF下降与皮层下失语密切相关,可有效地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皮层的rCBF下降,并改善皮层下失语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NSE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十多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enolase ,NSE)是神经元损伤的特异性标志 ,它在脑脊液或血中的浓度水平可反映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测定NSE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对已确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纳络酮试验组,同时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加用纳络酮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进行NIH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并进行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 试验组30例病人中27例病人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对照组30例病人中20例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67%,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纳络酮不良反应。结论 纳络酮可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并可促进其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枕神经痛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65例枕神经痛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预先制订的诊断标准及观察表,对成都5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神经科门诊枕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及记录,病情判定采用患者自评101点数字评分法(NRS),医生评估采用六点行为疼痛测定法(BRS)。自评和医评在治疗前进行1次,以后每周进行1次,观察治疗3周。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65例,其中以枕大神经痛占绝大多数(92.7%),男女比为0.6:1,年龄发病高峰40~70岁(58.8%),职业以工、农及文职人员占多数为72.1%,冬春发病为高峰,分别为60.9%和22.4%,无明显诱因者为73.3%,病情1周内缓解者为54.7%,2周内缓解79.5%,其余在三四周内缓解。结论:枕神经特殊的解剖特点与包裹它的结缔组织悬浮网结构是其发病的基础,颈椎病、颈部肌肉慢性劳损及刨伤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天气寒冷,劳累及职业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